。知书服大义,意向多卓识。
凤皇失其侣,三年独彷徨。
岂无云中鹤,矫矫非所当。
所居谷水西,乃在淀水阳。
杨氏有好女,小字曰云芳。
年甫十一岁,许聘唐家郎。
庭前植嘉树,庭后植垂杨。
辛夷为屋柱,玳瑁为屋梁。
木兰为横桷,文桂为直阑。
堂上珊瑚枝,室中五木香。
朝日照清池,游戏双鸳鸯。
鹤鸣南北牖,花发东西厢。
头上何所饰,郁金为凤凰。
腰间何所佩,鸣玉双琅玕。
上体紫罗襦,下体缃绮裳。
手中著约指,耳后垂明珰。
轻盈展素足,秀色修娥扬。
言辞若兰蕙,动静随安详。
年年藏闺中,邻里不一见。
少小遵姆训,十三能织绢。
十五理中厨,十七通经传。
十九议婚约,婉娈人所羡。
天道信倚伏,人事不可限。
吉日在须臾,女婿忽染患。
亻厌亻厌几何时,一夕朝露变。
所闻朝露变,恸绝不复苏。
举家尽惶怖,事至奈如何。
冷水洒其面,心臆生微温。
久久魂归来,气结聊复言:“实乃妾不幸,庆门罹祸端。
愿毕所从志,尔辈毋烦喧。
”脱我紫罗襦,缃绮不复顾。
凤凰郁金钗,琅玕鸣玉佩。
纷纷非所有,寂寂委诸地。
明珰与约指,此类永相弃。
矢志同皦日,终天有如此。
膏沐不再施,被服但缟素。
青丝红绿丝,兼箱付女弟。
父母心则善,内戚生异议。
块焉居岁余,媒氏来相闻:“村南有贵宅,美好令郎君。
云从多仆御,具足称田园。
郎君年二十,读书饱经文。
门户实相当,便可结婚姻。
”云芳听此语,掩面生号泣:“无端贝萋锦,无故蝇止棘
。
我心磨不磷,我心卷匪席。
但得从容死,何乃相逼迫。
”从此绝勺水,六日不一入。
阿母见怜女,哽咽慰相及:“彼徒哓哓耳,幸毋伤弱质。
吾已峻拒之,还可就饮食。
愿毕尔所志,勿为久邑邑。
”于中事不成,腴言误彼宅:“此女如花好,此女如玉立
。
知书服大义,意向多卓识。
为服尽三年,庶可成家室。
”茕茕三年来,兀兀如一日。
媒氏复登门,良吉当及时。
为合二姓好,殷勤求结褵。
诸姑与伯姊,宛转劝言辞:“门户有如此,胡乃大迷离。
先许得书生,后许得富儿。
荣悴若霄壤,安用多狐疑。
可惜桃李年,春风徒自持。
可惜合欢帐,寂寞守空闺。
前路一何迈,为事当三思。
今当就欢庆,往事休烦悲。
”饮泣答诸姑:“礼义全不知。
古道日已远,末俗日已隳。
妇人从一终,金石亮不渝。
乞亲五亩田,佐以流黄机。
布帛聊御寒,粗粝聊支饥。
长斋事空王,永得相皈依。
众人徒嚣嚣,安知心所私。
秽污及吾耳,即与世间辞。
九原如有会,拚此一贱躯。
”握拳爪透肉,嚼齿血流颐。
珠陨泽不灭,兰死香不衰。
本为奇一世,反为世所哀。
是时十九日,月令在孟冬。
婚家执前约,再遣媒相通。
血色红锦笺,一一共银封。
彩盒多喜气,玉茗生春风。
旋行纳采礼,乃在季月中。
云芳忽心动,耳目如有营。
案上见彼物,问自来何从。
众中无以对,亮得知此衷。
名笺裂万缕,擗地捶心胸:“天地非不广,一身胡不容!
孤魂去杳杳,我命旦夕终。
”悲风起西北,白日何冥蒙。
林鸟声哑哑,山鬼啼墙东。
条忽过七日,已是良辰期。
上堂拜父母:“女魂有所归。
女魂有所归,父母愿勿思。
夜来有所梦,吾祖髧髦俱。
在世知不久,将欲游冥冥。
生小养娇痴,不知父母恩。
旦夕领清诲,何以报寸心。
伤念垂暮景,永别谁相存。
”回言嘱幼弟:“甚勿堕家声。
高堂逼西日,定省慎晨昏。
出外就师训,诗书须讨论。
”“阿妹已长大,女红当自勤。
向人作威仪,和颜来六亲。
”生别岂不苦,死别不复生。
父母与弟妹,慰言各殷殷:“志意但由汝,安用怀此心。
婿墓亦不远,相去廿里程。
奈尔纤纤步,不堪道上行。
”“此实区区怀,第恐不容情。
愿得死一处,犹胜存一身。
”左右闻此语,戚戚皆涕零。
明旦启房栊,绮窗自梳洗。
饮则还举杯,食则还举箸。
楚楚美容仪,盈盈好举止。
哭泣不复为,向人作言语。
一家内外人,无不生欢喜。
今日心已回,固知近好事。
晻晻日西下,沉沉结昏雾。
承颜暮餐毕,华灯阁中启。
独自镜台前,晚妆还为理。
急使侍儿寝,并不由汝意。
缟衣穿上身,素裳备下体。
头上著荆钗,足下具麻履。
可怜金跳脱,可惜金约指。
一一留箧中,物物不随己。
素琴徒自张,明镜亦为翳。
四顾无人声,空隙来阴吹。
肌栗凛生寒,不知此何际。
仰瞻帷之外,复在床之里。
我死甘如饴,今宵得其所。
白帨绞作绳,正梁堪作系。
引颈入绳中,夜半悠悠逝。
忽然闻嘑声,阖家尽惊起。
颠仆奔老母,仓卒呼侍婢。
秉烛上阁中,慌忽不得视。
竞力向后床,魂魄已飞扬。
一时扶掖下,五体如冰僵。
颜面即如是,不黑不萎黄。
安然得所归,贞志谅已偿。
唐家因卜地,乃是淀湖涯。
灵翙向晓发,前路行迟迟。
道傍千万人,拥看生嗟咨。
流水为呜咽,去马为酸悲。
两棺合一冢,所葬亦所宜。
风闻下旌诏,光彩生乡闾。
煌煌树绰楔,巍巍建灵祠。
青山为环抱,绿树为连枝。
上有芙容花,并蒂开奇姿。
下有鸳鸯鸟,交颈声和谐。
寄语后来者,爱惜当自知。
湖水有时竭,兹冢毋坏之。
岂无云中鹤,矫矫非所当。
所居谷水西,乃在淀水阳。
杨氏有好女,小字曰云芳。
年甫十一岁,许聘唐家郎。
庭前植嘉树,庭后植垂杨。
辛夷为屋柱,玳瑁为屋梁。
木兰为横桷,文桂为直阑。
堂上珊瑚枝,室中五木香。
朝日照清池,游戏双鸳鸯。
鹤鸣南北牖,花发东西厢。
头上何所饰,郁金为凤凰。
腰间何所佩,鸣玉双琅玕。
上体紫罗襦,下体缃绮裳。
手中著约指,耳后垂明珰。
轻盈展素足,秀色修娥扬。
言辞若兰蕙,动静随安详。
年年藏闺中,邻里不一见。
少小遵姆训,十三能织绢。
十五理中厨,十七通经传。
十九议婚约,婉娈人所羡。
天道信倚伏,人事不可限。
吉日在须臾,女婿忽染患。
亻厌亻厌几何时,一夕朝露变。
所闻朝露变,恸绝不复苏。
举家尽惶怖,事至奈如何。
冷水洒其面,心臆生微温。
久久魂归来,气结聊复言:“实乃妾不幸,庆门罹祸端。
愿毕所从志,尔辈毋烦喧。
”脱我紫罗襦,缃绮不复顾。
凤凰郁金钗,琅玕鸣玉佩。
纷纷非所有,寂寂委诸地。
明珰与约指,此类永相弃。
矢志同皦日,终天有如此。
膏沐不再施,被服但缟素。
青丝红绿丝,兼箱付女弟。
父母心则善,内戚生异议。
块焉居岁余,媒氏来相闻:“村南有贵宅,美好令郎君。
云从多仆御,具足称田园。
郎君年二十,读书饱经文。
门户实相当,便可结婚姻。
”云芳听此语,掩面生号泣:“无端贝萋锦,无故蝇止棘
。
我心磨不磷,我心卷匪席。
但得从容死,何乃相逼迫。
”从此绝勺水,六日不一入。
阿母见怜女,哽咽慰相及:“彼徒哓哓耳,幸毋伤弱质。
吾已峻拒之,还可就饮食。
愿毕尔所志,勿为久邑邑。
”于中事不成,腴言误彼宅:“此女如花好,此女如玉立
。
知书服大义,意向多卓识。
为服尽三年,庶可成家室。
”茕茕三年来,兀兀如一日。
媒氏复登门,良吉当及时。
为合二姓好,殷勤求结褵。
诸姑与伯姊,宛转劝言辞:“门户有如此,胡乃大迷离。
先许得书生,后许得富儿。
荣悴若霄壤,安用多狐疑。
可惜桃李年,春风徒自持。
可惜合欢帐,寂寞守空闺。
前路一何迈,为事当三思。
今当就欢庆,往事休烦悲。
”饮泣答诸姑:“礼义全不知。
古道日已远,末俗日已隳。
妇人从一终,金石亮不渝。
乞亲五亩田,佐以流黄机。
布帛聊御寒,粗粝聊支饥。
长斋事空王,永得相皈依。
众人徒嚣嚣,安知心所私。
秽污及吾耳,即与世间辞。
九原如有会,拚此一贱躯。
”握拳爪透肉,嚼齿血流颐。
珠陨泽不灭,兰死香不衰。
本为奇一世,反为世所哀。
是时十九日,月令在孟冬。
婚家执前约,再遣媒相通。
血色红锦笺,一一共银封。
彩盒多喜气,玉茗生春风。
旋行纳采礼,乃在季月中。
云芳忽心动,耳目如有营。
案上见彼物,问自来何从。
众中无以对,亮得知此衷。
名笺裂万缕,擗地捶心胸:“天地非不广,一身胡不容!
孤魂去杳杳,我命旦夕终。
”悲风起西北,白日何冥蒙。
林鸟声哑哑,山鬼啼墙东。
条忽过七日,已是良辰期。
上堂拜父母:“女魂有所归。
女魂有所归,父母愿勿思。
夜来有所梦,吾祖髧髦俱。
在世知不久,将欲游冥冥。
生小养娇痴,不知父母恩。
旦夕领清诲,何以报寸心。
伤念垂暮景,永别谁相存。
”回言嘱幼弟:“甚勿堕家声。
高堂逼西日,定省慎晨昏。
出外就师训,诗书须讨论。
”“阿妹已长大,女红当自勤。
向人作威仪,和颜来六亲。
”生别岂不苦,死别不复生。
父母与弟妹,慰言各殷殷:“志意但由汝,安用怀此心。
婿墓亦不远,相去廿里程。
奈尔纤纤步,不堪道上行。
”“此实区区怀,第恐不容情。
愿得死一处,犹胜存一身。
”左右闻此语,戚戚皆涕零。
明旦启房栊,绮窗自梳洗。
饮则还举杯,食则还举箸。
楚楚美容仪,盈盈好举止。
哭泣不复为,向人作言语。
一家内外人,无不生欢喜。
今日心已回,固知近好事。
晻晻日西下,沉沉结昏雾。
承颜暮餐毕,华灯阁中启。
独自镜台前,晚妆还为理。
急使侍儿寝,并不由汝意。
缟衣穿上身,素裳备下体。
头上著荆钗,足下具麻履。
可怜金跳脱,可惜金约指。
一一留箧中,物物不随己。
素琴徒自张,明镜亦为翳。
四顾无人声,空隙来阴吹。
肌栗凛生寒,不知此何际。
仰瞻帷之外,复在床之里。
我死甘如饴,今宵得其所。
白帨绞作绳,正梁堪作系。
引颈入绳中,夜半悠悠逝。
忽然闻嘑声,阖家尽惊起。
颠仆奔老母,仓卒呼侍婢。
秉烛上阁中,慌忽不得视。
竞力向后床,魂魄已飞扬。
一时扶掖下,五体如冰僵。
颜面即如是,不黑不萎黄。
安然得所归,贞志谅已偿。
唐家因卜地,乃是淀湖涯。
灵翙向晓发,前路行迟迟。
道傍千万人,拥看生嗟咨。
流水为呜咽,去马为酸悲。
两棺合一冢,所葬亦所宜。
风闻下旌诏,光彩生乡闾。
煌煌树绰楔,巍巍建灵祠。
青山为环抱,绿树为连枝。
上有芙容花,并蒂开奇姿。
下有鸳鸯鸟,交颈声和谐。
寄语后来者,爱惜当自知。
湖水有时竭,兹冢毋坏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服 fú/fù《國語辭典》
服 [ fú ]
名- 衣装、衣裳的总称。如:「制服」、「礼服」、「便服」。
- 丧衣。如古代居丧的服制,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五服。《魏书·卷八七·节义传·石文德传》:「文德祖父苗以家财殡葬,持服三年,奉养宣妻二十余载。」
- 丧事、居丧期间。《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
- 量词。计算中药服用剂量的单位。如:「他吃了三服药,病全好了。」
- 姓。如汉代有服彻。
- 穿著、穿戴。《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
- 吃、进食。《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 钦佩、顺从。如:「佩服」、「心服口服」。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 使折服、使降服。如:「以德服人」。
- 担任、从事、承担。如:「服役」、「服刑」。《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 习惯、适应。如:「水土不服」。《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意向(意嚮)yì xiàng
亦作“ 意嚮 ”。
(1).志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郗司空 家有傖奴,知及文章…… 刘 问何如 方回 。 王 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 方回 。’” 明 唐顺之 《寄黎知州书》:“僕閒居自咎,惜从前意向之未真,觉一切妄念之为累。”
(2).心之所向,意图。《南齐书·庾杲之传》:“昔 袁公 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此三江五湖,随其意向,无不游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三军之耳目心思视一将之意嚮为转移。” ——《漢語大詞典》
(1).志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郗司空 家有傖奴,知及文章…… 刘 问何如 方回 。 王 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 方回 。’” 明 唐顺之 《寄黎知州书》:“僕閒居自咎,惜从前意向之未真,觉一切妄念之为累。”
(2).心之所向,意图。《南齐书·庾杲之传》:“昔 袁公 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此三江五湖,随其意向,无不游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三军之耳目心思视一将之意嚮为转移。”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卓识(卓識)zhuó shí
高超的见识。 宋 李纲 《与潘子贱龙图书》:“为剪其繁芜,粗成条理,思得卓识博闻之士,相与磨礲淬励,证其是而黜其非,增其所未至。” 清 昭梿 《啸亭续录·魏柏乡相公》:“‘无事控制边区,以消奸宄窥测之心,有事驱餘以通四方水陆之道’之语,尤为卓识。”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鄙见’狠对,据我的‘卓识’,极以为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