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起居 qǐ jū
(1).举动;行动。《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郑玄 注:“起居,犹举事动作。”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明 冯梦龙 《楚江情·不将献谗》:“凡百事要来报取,报知,吾当饶汝,若还不报时,鞭笞受楚,仔细隄防相公起居。”
(2).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 宋 叶适 《戴少望书》:“日来伏惟起居佳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使家人往邀 王 , 王 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三章:“男女在一块起居,他早已习惯。”
(3).专指睡觉与起身。《管子·形势》:“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汉书·卜式传》:“ 式 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輒去,毋令败羣。’”
(4).起立与蹲下,指操练动作。《六韬·教战》:“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挥之变法。”《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5).居址;住地。《汉书·赵广汉传》:“宗族宾客谋欲篡取, 广汉 尽知其计议主客起居。” 颜师古 注:“起居谓居止之处。” 明 冯梦龙 《酒家佣·卜肆奇逢》:“相觅已三年了,到此问卜,偶遇 王兄 ,询知起居,实出万幸,今欲请公子到寒家暂住几时。”
(6).见“ 起居注 ”。
(7).见“ 起居舍人 ”。
(8).问安;问好。 唐 杜甫 《奉送蜀州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 仇兆鳌 注:“《后汉·岑彭传》:大长秋以朔望问太夫人起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怪公方卧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与语良久。”
(9).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 后唐 明宗 。 宋 代沿袭之。《新五代史·杂传·李琪》:“ 明宗 初即位,乃詔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詔御史臺每遇起居日,令百僚转对。”参阅《宋史·礼志十九》。
(10).起来;起身。《晋书·宣帝纪》:“帝( 司马懿 )知 汉 运方微,不欲屈节 曹氏 ,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六:“在家非不病,有病心亦安。起居甥侄扶,药饵兄嫂看。”
(11).指大便。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曰:‘何谓粪种?’左右曰:‘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復生。’” ——《漢語大詞典》
(2).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 宋 叶适 《戴少望书》:“日来伏惟起居佳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使家人往邀 王 , 王 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三章:“男女在一块起居,他早已习惯。”
(3).专指睡觉与起身。《管子·形势》:“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汉书·卜式传》:“ 式 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輒去,毋令败羣。’”
(4).起立与蹲下,指操练动作。《六韬·教战》:“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挥之变法。”《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5).居址;住地。《汉书·赵广汉传》:“宗族宾客谋欲篡取, 广汉 尽知其计议主客起居。” 颜师古 注:“起居谓居止之处。” 明 冯梦龙 《酒家佣·卜肆奇逢》:“相觅已三年了,到此问卜,偶遇 王兄 ,询知起居,实出万幸,今欲请公子到寒家暂住几时。”
(6).见“ 起居注 ”。
(7).见“ 起居舍人 ”。
(8).问安;问好。 唐 杜甫 《奉送蜀州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 仇兆鳌 注:“《后汉·岑彭传》:大长秋以朔望问太夫人起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怪公方卧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与语良久。”
(9).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 后唐 明宗 。 宋 代沿袭之。《新五代史·杂传·李琪》:“ 明宗 初即位,乃詔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詔御史臺每遇起居日,令百僚转对。”参阅《宋史·礼志十九》。
(10).起来;起身。《晋书·宣帝纪》:“帝( 司马懿 )知 汉 运方微,不欲屈节 曹氏 ,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六:“在家非不病,有病心亦安。起居甥侄扶,药饵兄嫂看。”
(11).指大便。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曰:‘何谓粪种?’左右曰:‘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復生。’” ——《漢語大詞典》
有常
风俗通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 ——《分类字锦》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 礼度:礼~。
-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 略去,简略:~选。~录。
-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 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幸得 xìng de
(1).幸而;幸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他原来结交我是要借我骗 胡三公子 ,幸得 胡 家时运高,不得上算。”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哎呀,今晚上幸得遇到你们!’她深感庆幸地说。”
(2).有幸能够。 宋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 宋 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歟!” ——《漢語大詞典》
(2).有幸能够。 宋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 宋 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歟!” ——《漢語大詞典》
免 miǎn《國語辭典》
免 [ miǎn ]
动- 避开、脱逃。如:「避免」、「幸免于难」。《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去除、省去。如:「免除」、「免费」、「减免」、「免税」。
- 脱去。《左传·哀公十六年》:「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 罢黜、革除。如:「罢免」、「黜免」。《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 姓。如汉代有免乙。
免 [ wèn ]
名- 古代一种脱冠扎发的丧服。《集韵·去声·问韵》:「絻,丧冠也。或省。」《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晋·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通「絻」。
- 去冠扎发,穿著丧服,以示哀悼。《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同「絻 」。
笞辱 chī rǔ
拷打而使受辱。《汉书·循吏传·朱邑》:“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明 方孝孺 《题杨先生墓铭后》:“乡閭之民不畏郡县之笞辱,而畏 白鹿子 之公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 朱温 凶悍狡诈,懒惰不肯作工,屡被 刘崇 笞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