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黧皮俱瘦肋,绀目并凹眶。

龙膺明代〕《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刹十六韵

世阅三千外,程逾十万强。须弥经日月,沙界饱风霜。

崭崄攀猱狖,岩穷狎虎狼。佩镰炊石火,洗钵漱冰浆。

赤脚寒无著,华颠岁亦忘。芜菁烹作糁,毡罽绩为裳。

吹角驱魔鬼,持珠诵法王。唐音通呗咒,胡语省迎将。

细齿如童龀,庞眉自老苍。娑婆同印度,膻浊混氐羌。

二伴来殊域,三生话旧邦。黧皮俱瘦肋,绀目并凹眶。

合掌跏趺惯,垂腰辫发长。慈悲无怨爱,解脱得清凉。

为说宰官法,偕登选佛场。北禅金布地,卓锡待支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黧 lí《國語辭典》

黧 [ lí ]

  1. 黑黄相杂。《广韵·平声·齐韵》:「黧,黑而黄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
皮 pí《國語辭典》

皮 [ pí ]

  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如:「兽皮」、「皮开肉绽」、「树皮」。
  2. 物的表面。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3. 很薄的东西。如:「铁皮」、「粉皮」、「豆腐皮」。
  4. 包装东西的外皮,以为保护或美观用。如:「封皮」、「书皮」。
  5. 姓。如唐代有皮日休。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皮制的。如:「皮鞋」、「皮箱」、「皮筏」。
  2. 厚颜、没有羞耻心。《喻世明言·卷二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
  3. 性情顽劣不听话。如:「这孩子好皮。」
  4. 有弹性的。如:「皮球」、「皮蛋」。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瘦 shòu《國語辭典》

瘦 [ shòu ]

  1. 肌肉不丰满。如:「瘦弱」、「瘦小」、「骨瘦如柴」、「燕瘦环肥」。
  2. 精赤不带脂肪的。如:「瘦肉」、「这块肉太肥,我要瘦一点的。」
  3. 纤细、不丰富。唐·白居易〈茅城驿〉诗:「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宋·陆游 〈泛舟〉诗:「叶凋山寺出,溪瘦石桥高。」
  4. 土地瘠薄。唐·孟郊〈秋夕贫居述怀〉诗:「浅井不供饮,瘦田长废耕。」
  5. 书法笔画细而有力。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 通神。」
  1. 减损。如:「消瘦」。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肋 lèi/lē《國語辭典》

肋 [ ​lè ]

读音
  1. 肋骨的简称。如:「左肋」、「右肋」、「鸡肋」。

肋 [ ​lèi ]

语音
  1. 参见「肋条」、「肋巴扇儿」等条。
绀 ( 紺 ) gàn
绀 [ gàn ]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青。~紫。~珠(喻能帮助记忆的事物)。
目 mù《國語辭典》

目 [ mù ]

  1. 眼睛。如:「耳聪目明」、「鱼目混珠」、「赏心悦目」、「眉清目秀」。《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 条款、细则。如:「项目」、「条目」、「细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3. 列在书本前供方便查寻的条文。如:「书目」、「篇目」、「目次」、「四库全书总目」。
  4. 名称、标题。如:「品目」、「名目」、「题目」。
  5. 首领。如:「头目」。
  6. 生物学中分类的阶层名称。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称呼。《谷梁传·隐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凹 āo/wā《國語辭典》

凹 [ āo ]

  1. 低于周围或缩进去的。如:「凹地」、「凹凸不平」。南朝梁·江淹〈青苔赋〉:「悲凹崄兮,唯流水而驰骛。」

凹 [ wā ]

  1. 参见「[[山凹]]」条。

凹 [ ​yāo ]

  1. (一)​之又音。

凹 [ wà ]

  1. 凹心脸儿、凹窑儿的凹的语音。
眶 kuàng《國語辭典》

眶 [ kuāng ]

  1. 眼窝、眼睛的四周。如:「眼眶」、「热泪盈眶」、「夺眶而出」。《列子·仲尼》:「矢注眸子而眶不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