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敬从(敬从)
魏书始祖神元皇帝纪依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与宾攻西部军败失马以所乘骏马给之宾思报恩固问所欲始祖请率所部北居长川宾乃敬从 ——《韵府拾遗 冬韵》
九 jiǔ《國語辭典》
九 [ jiǔ ]
名- 介于八与十之间的自然数。如:「七、八、九、十……。」大写作「玖」。阿拉伯数字作 「9」。
- 姓。如唐代有九嘉。
- 形容极多。如:「九霄云外」、「九泉之下」、「九牛一毛」。
- 表示多数、多次。如:「九死一生」。《淮南子·修务》:「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
烈 liè《國語辭典》
烈 [ liè ]
形- 威猛、强劲。《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后汉书·卷七○·郑太传》:「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埶,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 刚直、正义。如:「烈士」。《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 严厉、严酷。《淮南子·齐俗》:「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汉·高诱·注:「烈,酷也。」
- 光明、显赫。《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国语·晋语九》:「君有烈名,臣无叛质。」三国吴·韦昭·注:「烈,明也。」
- 味道或成分很浓、很重。如:「烈酒」。唐·沈亚之〈梦游仙赋〉:「袭烈蕙之芳风,送丽音于辽耳。」
- 功业。《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 为正义而牺牲性命的人。如:「革命先烈」。
- 毒、祸害。《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
- 姓。如秦代有烈裔。
- 燃烧。《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
神君 shén jūn
(1).神灵;神仙。《韩非子·说林上》:“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 宋 苏轼 《醴泉观真靖崇教大师真赞》:“北方有神君,出内冈与冥。” 清 金兆藩 《宫井篇》:“想像神君领玉霄,青天碧海梦迢迢。”
(2).旧时对贤明官吏的敬称。《后汉书·荀淑传》:“出补 朗陵侯 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陈书·孔奂传》:“ 奂 清白自守,妻子竝不之官,唯以单舩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在 苏州 日,輓 吴县 令 贺吉人 崇禧 云:‘百里旧神君,剡牘未酬举主愿;卅年前进士,盖棺犹是宰官身。’” ——《漢語大詞典》
(2).旧时对贤明官吏的敬称。《后汉书·荀淑传》:“出补 朗陵侯 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陈书·孔奂传》:“ 奂 清白自守,妻子竝不之官,唯以单舩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在 苏州 日,輓 吴县 令 贺吉人 崇禧 云:‘百里旧神君,剡牘未酬举主愿;卅年前进士,盖棺犹是宰官身。’” ——《漢語大詞典》
诉 ( 訴 ) sù
诉 [ sù ]
- 叙述,倾吐:告~。~苦。~愿。~衷情。倾~。
- 控告:~讼。控~。上~。申~。败~。撤~。
游子(遊子)yóu zǐ
(1).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地数》:“夫 齐 ,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 晋 陆机 《大田议》:“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 明 杨士奇 《汉江夜泛》诗:“时迁物屡变,游子殊未还。”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我觉得 广州 究竟是 中国 的一部分,虽然奇异的花果,特别的语言,可以淆乱游子的耳目,但实际是和我所走过的别处都差不多的。”
(2).游手好闲的人。《后汉书·酷吏传·樊晔》:“ 凉州 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
指离家远游或久居外乡的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 唐 李颀 《送魏万之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 河 。”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二:“痛我游子身,中年遭薄祜。” ——《漢語大詞典》
(2).游手好闲的人。《后汉书·酷吏传·樊晔》:“ 凉州 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
指离家远游或久居外乡的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 唐 李颀 《送魏万之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 河 。”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二:“痛我游子身,中年遭薄祜。” ——《漢語大詞典》
于今(於今)yú jīn
(1).至今。《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大 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 唐 裴谐 《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一从 天宝 王维 死,于今始遇 修夫子 。”
(2).如今,现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 噲 又面諛,欲摇动天下。” 唐 元稹 《谕宝》诗:“于今尽凡耳,不为君陈説。”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 曾 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
(1).至今。《左传·襄公十八年》:“不穀即位,於今五年。” 汉 王充 《论衡·死伪》:“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三:“寤寐想风采,於今已三年。”
(2).如今;现在。《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曄曄荣紫葵。於今甚可爱,奈何当復衰。”《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真个是亘古未闻,於今罕有!” ——《漢語大詞典》
(2).如今,现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 噲 又面諛,欲摇动天下。” 唐 元稹 《谕宝》诗:“于今尽凡耳,不为君陈説。”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 曾 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
(1).至今。《左传·襄公十八年》:“不穀即位,於今五年。” 汉 王充 《论衡·死伪》:“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三:“寤寐想风采,於今已三年。”
(2).如今;现在。《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曄曄荣紫葵。於今甚可爱,奈何当復衰。”《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真个是亘古未闻,於今罕有!”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换 ( 換 ) huàn
换 [ huàn ]
-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名-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動-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