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
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莫君一卷殊瑰奇,传写云自元和时。
问君此卷有何珍?流传显晦经几人?君言是物少微识,残筹黯黮不能神。
豪家但知贵锦被,陋巷谁复传案巾?黔县令君持赠我,始吐光怪干星辰。
许书劣存二百字,古镜一扫干里尘。
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就中一字百接讨,诘难蜂起何龈龈!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
乃知二徐尚卤莽,治误几辈空因循。
我闻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指马疥。
我昔趋朝陪庶尹,颇究六书医顽蠢。
四海干戈驱迫忙,十年髀肉消磨尽。
却思南阁老祭酒,旧学于我复何有。
安得普天息欃枪,归去闭户注《凡将》。
问君此卷有何珍?流传显晦经几人?君言是物少微识,残筹黯黮不能神。
豪家但知贵锦被,陋巷谁复传案巾?黔县令君持赠我,始吐光怪干星辰。
许书劣存二百字,古镜一扫干里尘。
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就中一字百接讨,诘难蜂起何龈龈!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
乃知二徐尚卤莽,治误几辈空因循。
我闻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指马疥。
我昔趋朝陪庶尹,颇究六书医顽蠢。
四海干戈驱迫忙,十年髀肉消磨尽。
却思南阁老祭酒,旧学于我复何有。
安得普天息欃枪,归去闭户注《凡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祭文 jì wén
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讚言行。祭而兼讚,盖引神而作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忽有髑髏自空堕几案间,举家骇愕, 咏之 为祭文而埋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斋送》:“近世或有功德在民,祭於州邑,及夫往世特达之士, 比干 、 夷 齐 、 鲁连 、 郑康成 之伦,庙祀犹在,有特豚鱼菽之祭,为之祭文可也。” 沙汀 《还乡记》四:“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流俗 liú sú
(1).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輒譁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説》。”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大凡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过了时代,不为流俗所容。”
(2).平庸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 《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指世间平庸的人。《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於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曩於所谓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漢語大詞典》
(2).平庸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 《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指世间平庸的人。《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於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曩於所谓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動-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解说(解説)jiě shuō
(1).疏解说项。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 梁 内史 韩安国 亦因长公主解説, 梁王 卒得不治。” 刘揆一 《黄花岗之役》:“ 天津 、 保安 之驻军,亦相继而起, 袁 乃借口北方不得不赖一己之坐镇。 蔡 汪 两专使亦电 南京 ,为之解説,于是参议院议允 袁 在 北京 就职。”
(2).解释说明。《后汉书·杨厚传》:“ 统 作《家法章句》及《内讖》二卷解説。” 宋 晏殊 《菩萨蛮》词:“人人尽道黄葵淡,儂家解説黄葵艷。”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这样诧异的事,教我也解説不来。” 巴金 《家》三二:“他的解说很动人,这是经过整夜准备的。”
舒解欢悦。《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汉 郑玄 笺:“女行反入见我,我则解説也。”《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太后乃解説。”
解脱,解下。《周礼·春官·司常》“建廞车之旌” 汉 郑玄 注:“葬云建之,则行廞车解説之。” 陆德明 释文:“説,吐活反。” ——《漢語大詞典》
(2).解释说明。《后汉书·杨厚传》:“ 统 作《家法章句》及《内讖》二卷解説。” 宋 晏殊 《菩萨蛮》词:“人人尽道黄葵淡,儂家解説黄葵艷。”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这样诧异的事,教我也解説不来。” 巴金 《家》三二:“他的解说很动人,这是经过整夜准备的。”
舒解欢悦。《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汉 郑玄 笺:“女行反入见我,我则解説也。”《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太后乃解説。”
解脱,解下。《周礼·春官·司常》“建廞车之旌” 汉 郑玄 注:“葬云建之,则行廞车解説之。” 陆德明 释文:“説,吐活反。” ——《漢語大詞典》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動-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姓。如宋代有尤鶴。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名-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 姓。如汉代有令勉。
-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名-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自新 zì xīn
(1).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史记·孝文本纪》:“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宋 叶适 《代宗彦远青词》:“虽积罪以致祸,犹积哀而自新。” 郁达夫 《沉沦》四:“若从此自新,我的脑力还是很可以的。”
(2).意谓自强不息,日有新得。 唐 杨炯 《岳州刺史前长史宏农杨諲赞》:“学以自新,政惟柔克。” ——《漢語大詞典》
(2).意谓自强不息,日有新得。 唐 杨炯 《岳州刺史前长史宏农杨諲赞》:“学以自新,政惟柔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