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动-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 (一)之又音。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名-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 姓。如汉代有令勉。
-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没溺 méi nì
(1).沉没。 汉 刘向 《说苑·杂言》:“不临於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冀 、 兖 、 徐 、 豫 四州民遇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蔡 ( 蔡京 )在翰苑,尝因锡宴 西池 ,失脚落水,几至没溺。” 清 戴名世 《疑解》:“吾方没溺於波涛之内,泛泛乎而不知所之。”
(2).沉迷。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不有 辛 癸 之没溺,曷用贵钦明之高济哉?”《新唐书·礼乐志三》:“学者由此牵惑没溺。”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庶几委命而顺化者,其与没溺牵缠於厚利不能自反者,固有间歟!” ——《漢語大詞典》
(2).沉迷。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不有 辛 癸 之没溺,曷用贵钦明之高济哉?”《新唐书·礼乐志三》:“学者由此牵惑没溺。”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庶几委命而顺化者,其与没溺牵缠於厚利不能自反者,固有间歟!” ——《漢語大詞典》
怀襄(懷襄)huái xiāng
见“ 怀山襄陵 ”。 ——《漢語大詞典》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名-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