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但匹无匹妇皆获所,草木鱼鳖咸清宁。

陈普宋代〕《劝学歌

太极肇判两仪生,其中人为万物灵。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立为三才中宇宙,发挥天地经人伦。
兹事初非外烁伐,毫发皆奋七尺身。
后生可畏如日出,千金之躯岂可轻。
寸阴可惜莫虚掷,百年安得长青春。
有力如虎当猛省,何况责望深父兄。
不通六籍不是学,未了三才未是人。
希圣必须志尧舜,希贤必有为颜曾。
义理彝伦精讲究,礼乐制度须详明。
体用源流务透彻,血脉文理仍流行。
会通两尽始无碍,范围未始离曲成。
无尘胸次贮万卷,拔出笔力找千钧。
不用高枕卧丘壑,用之家齐国治天下平。
不但匹无匹妇皆获所,草木鱼鳖咸清宁。
此皆后进本分事,不为干利与求名。
更须扫除谑浪傲惰熊,打并嗜欲声色情。
一物一则同一敬,牢守孔孟张朱程。
吃紧工夫决有效,令闻广誉垂千龄。
英雄气概为则是,一变至道非难能。
君不见四十五十无闻不足观,总是惰而不学昏昏贸贸枉生天地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但无匹草木鱼鳖清宁

不但 bù dàn
连词。不仅,不只是。常表示递进。用在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通常有副词或连词与之相呼应。 宋 杨万里 《峡峙》诗:“龟鱼到此总回头,不但龟鱼蟹亦愁。”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 三代 时,不但地广人稀,连 吴 、 越 、 秦 、 楚 ,皆大半不在版图之中。” 靳以 《耸天的白杨》:“这真是了不起的民族,不但勇敢,而且充满了自尊心。”  ——《漢語大詞典》
匹 pǐ《國語辭典》

匹 [ pǐ ]

  1. 量词。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如:「一匹布」、「两匹绸子」。
  2. 朋友。《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汉·郑玄·注:「正当为匹字之误。匹谓知识朋友。」
  1. 配合。《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庶人惟夫妻相匹。」
  2. 比较、相比。《庄子·逍遥游》:「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 实力相当的。如:「匹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2. 单独的。如:「匹妇」、「匹夫」。

匹 [ pī ]

  1. 量词。计算马、骡、驴等牲畜的单位。如:「一匹马」、「两匹驴」、「单枪匹马」 。
无匹(無匹)wú pǐ
(1).无会合者。《公羊传·宣公三年》:“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何休 注:“匹,合也。无所与会合则不行。”
(2).无配偶。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唐 温庭筠 《西州词》:“ 武昌 何鬱鬱,儂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
(3).无双;无可匹比。《荀子·君子》:“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 杨倞 注:“告,言也。妻者,齐也。天子尊无与二,故无匹也。”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惟有海棠梨第一,深浅拂,天生红粉真无匹。”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红巾扰攘真人出,猿臂将军勇无匹。” 茅以升 《迎科学大会》诗:“字模、火药、罗盘,桩桩史家称述。悠悠文化,都道是,世间无匹。”  ——《漢語大詞典》
妇 ( 婦 ) fù
妇 [ fù ]
  1. 已婚的女子:~人。少(shào )~。
  2. 妻,与“”相对:夫~。
  3. 儿媳:~姑(婆媳)。媳~。
  4. 泛指女性:~女。~孺(妇女儿童)。~幼。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获 ( 獲 穫 ) huò
获 [ huò ]
  1.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
  2. 得到,取得:~得。~奖。~悉。如~至宝。
  3.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
  4.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面辞。
  5. 收割庄稼:收~。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鱼鳖(魚鼈)yú biē
亦作“ 鱼鱉 ”。
(1).鱼和鳖。《周礼·天官·鳖人》:“以时簎鱼鳖龟蜃凡貍物。”《礼记·中庸》:“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荀子·王制》:“黿鼉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
(2).泛指鳞介水族。《书·伊训》:“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鸟兽鱼鳖咸若。”《汉书·匈奴传上》:“下及鱼鱉,上及飞鸟。” 清 顾炎武 《酬程工部先贞》诗:“水竭愁鱼鳖,山空困鹿麋。”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漢語大詞典》
咸 ( 鹹 ) xián《國語辭典》

咸 [ xián ]

  1. 都、皆、全。如:「老少咸宜」。《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1. 普及、遍及。《國語·魯語》:「小賜不咸,獨恭不優。」
  2. 和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兌(☶)​上。表示山澤相感應之象。
  2. 姓。如漢代有咸宣。
清宁(清寧)qīng níng
(1).清明宁静。语本《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寧以定位。” 清 黄景仁 《过钓台》诗:“乾坤自清寧,道不与消长。”
(2).指时世太平。《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天下清寧,灵物仍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醋钵儿》:“四海清寧未有期,诸公衮衮正当时。”
(3).清静,安静。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由此大富,宅遂清寧。”《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弥陀佛念几声,耳伴清寧到零利。”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然而自然界之秩序,永远保持数学的谨严,那又是何等清宁的状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