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伏羲神农黄帝氏,名曰三皇居上世。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豷。
十有七世于桀王,万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於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余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平勃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成康,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战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虑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蝟。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与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托胄既诛由诸史。
在位历年四十余,前有仁宗后有理。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佑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豷。
十有七世于桀王,万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於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余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平勃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成康,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战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虑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蝟。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与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托胄既诛由诸史。
在位历年四十余,前有仁宗后有理。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佑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李唐 lǐ táng
指 唐 朝。 唐 皇室姓 李 ,故称。 唐 周朴 《吊李群玉》诗:“ 羣玉 诗名冠 李唐 ,投诗换得校书郎。” 宋 周敦颐 《爱莲说》:“ 晋 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 清 郑燮 《道情》诗之八:“文章两 汉 空陈迹,金粉 南朝 总废尘, 李唐 赵宋 慌忙尽。” ——《漢語大詞典》
继 ( 繼 ) jì
继 [ jì ]
- 连续,接着:~续。~任。~承。~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往开来。前仆后~。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纂 zuǎn《國語辭典》
纂 [ zuǎn ]
名- 红色的丝带。《说文解字·糸部》:「纂,似组而赤。」清·段玉裁·注:「按:组之色不同,似组而赤者则谓之纂。」
- 妇女梳在头后的发髻。如:「她头上绾个纂。」通「䰖」。
- 编辑。《晋书·卷三○·刑法志》:「时虽有蠲革,而旧律繁芜,未经纂集。」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今且各纂诗律,麤为卷第。」
- 汇聚、招集。《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勒纂兵戒期,将袭浚。」
- 继承。《礼记·祭统》:「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文选·张衡·东京赋》:「且夫挈缾之智,守不假器,况纂帝业而轻天位。」通「缵」。
洪图(洪圖)hóng tú
宏伟的计划。《晋书·刘波传》:“ 宣帝 开拓洪图,始基成命。”《南史·袁湛传论》:“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贱尺璧。” ——《漢語大詞典》
高祖 gāo zǔ
(1).始祖;远祖。《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 孙伯黶 司 晋 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 籍氏 。” 杜预 注:“ 孙伯黶 , 晋 正卿, 籍谈 九世祖。” 孔颖达 疏:“九世之祖称高祖者,言是高远之祖也。”
(2).曾祖的父亲。《礼记·丧服小记》:“继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郑玄 注:“小宗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禰,皆至五世则迁。”
(3).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书·盘庚下》:“肆上帝将復我 高祖 之德。”按,指 汤 。《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 沛 丰邑 中阳里 人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 汉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 之国,以成帝业。”《新唐书·高祖纪》:“ 贞观 三年,太上皇徙居 大安宫 。九年五月,崩于 垂拱前殿 ,年七十一。謚曰 太武 ,庙号 高祖 。” ——《漢語大詞典》
(2).曾祖的父亲。《礼记·丧服小记》:“继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郑玄 注:“小宗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禰,皆至五世则迁。”
(3).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书·盘庚下》:“肆上帝将復我 高祖 之德。”按,指 汤 。《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 沛 丰邑 中阳里 人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 汉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 之国,以成帝业。”《新唐书·高祖纪》:“ 贞观 三年,太上皇徙居 大安宫 。九年五月,崩于 垂拱前殿 ,年七十一。謚曰 太武 ,庙号 高祖 。” ——《漢語大詞典》
太宗 tài zōng
古官名。即 周 之大宗伯。《书·顾命》:“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孔 传:“太宗上宗,即宗伯也。”《逸周书·尝麦》:“即假于太宗、少宗、少祕于社。”参见“ 大宗伯 ”。 ——《漢語大詞典》
成功 chéng gōng
(1).成就功业或事业。《书·禹贡》:“ 禹 锡玄圭,告厥成功。”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 黄帝 以战成功, 汤 武 以伐成孝。”《宣和遗事》后集:“ 汪伯彦 、 黄潜善 力主迁幸东南之议,忌 宗泽 成功,屡沮挠之。”《西游记》第六一回:“﹝ 罗刹 ﹞磕头礼拜道:‘望菩萨饶我夫妻之命,愿将此扇奉承 孙叔叔 成功去也。’”
(2).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 秦国 思 郑渠 之绩, 魏 人置 豹 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邻封共庆,遽求罢任,本切归寧,坚避成功,益彰杰操。”
(3).事情获得预期结果。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已知两路人马,都已成功,合兵回 杭州城 来。” 曹禺 《日出》第四幕:“这一次买成功了,我主张以后行里再也不冒这样的险。”
(4).成效。《国语·吴语》:“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此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法无便於此者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 河 决 开封 ,公奉命往治,驻工六閲月,糜帑少而成功速, 皖 豫 之民至今德之。”
(5).收获。《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饥饉,亡以相救。” ——《漢語大詞典》
(2).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 秦国 思 郑渠 之绩, 魏 人置 豹 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邻封共庆,遽求罢任,本切归寧,坚避成功,益彰杰操。”
(3).事情获得预期结果。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已知两路人马,都已成功,合兵回 杭州城 来。” 曹禺 《日出》第四幕:“这一次买成功了,我主张以后行里再也不冒这样的险。”
(4).成效。《国语·吴语》:“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此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法无便於此者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 河 决 开封 ,公奉命往治,驻工六閲月,糜帑少而成功速, 皖 豫 之民至今德之。”
(5).收获。《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饥饉,亡以相救。” ——《漢語大詞典》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形-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