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伏羲神农黄帝氏,名曰三皇居上世。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豷。
十有七世于桀王,万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於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余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平勃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成康,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战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虑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蝟。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与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托胄既诛由诸史。
在位历年四十余,前有仁宗后有理。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佑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豷。
十有七世于桀王,万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於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余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平勃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成康,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战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虑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蝟。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与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托胄既诛由诸史。
在位历年四十余,前有仁宗后有理。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佑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太祖 tài zǔ
(1).《诗·周颂·雝序》:“《雝》,禘大祖也。” 郑玄 笺:“大祖,谓 文王 。”后世通称开国皇帝曰太祖。如 三国 魏 追尊 曹操 曰 太祖 武皇帝 , 晋 追尊 司马昭 为 太祖 文皇帝 。 宋 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王朝的始建者为太祖。如 赵匡胤 称 宋太祖 , 朱元璋 为 明太祖 等。
(2).事物的原始。《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漢語大詞典》
(2).事物的原始。《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漢語大詞典》
姓 xìng《國語辭典》
姓 [ xìng ]
名- 表示个人所属家族及区别家族系统的符号。如:「姓氏」、「贵姓」、「百家姓」。唐·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元·睢景臣〈哨遍·社长排门告示套·尾〉:「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姓。如汉代有姓伟。
赵 ( 趙 ) zhào
赵 [ zhào ]
-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 姓。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汴京 biàn jīng
五代 梁 、 晋 、 汉 、 周 以及 北宋 的都城。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有老太监认得他是 汴京 樊楼 下住的 宋五嫂 ,善煮鱼羹。” 清 丘逢甲 《牡丹诗》之十一:“ 汴京 纳土説 钱王 ,陌上看花兴未忘。” ——《漢語大詞典》
雪夜
唐 皇甫曾 早朝日寄所知 长安雪夜见归鸿,紫禁朝天拜舞同。
唐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 偃月岭 几回雪夜寒光积,直似金光照户庭。
唐 周贺 寄宁海李明府 故疾梅天发,新诗雪夜成。 ——《骈字类编》
唐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 偃月岭 几回雪夜寒光积,直似金光照户庭。
唐 周贺 寄宁海李明府 故疾梅天发,新诗雪夜成。 ——《骈字类编》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幸 xìng《國語辭典》
幸 [ xìng ]
名- 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 姓。如晉代有幸靈。
- 意外獲得的。如:「萬幸」。《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諸犯贓罪已款伏及當鞫而幸免者,悉付元問官以竟其罪。」
- 多虧。如:「幸蒙厚愛」、「幸有大家鼎力相助。」《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 》:「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
- 高興。如:「慶幸」、「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 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普 pǔ《國語辭典》
普 [ pǔ ]
形- 广大而周遍。如:「普通」、「普遍」、「普级」。《孟子·万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鲁士的简称。如:「普法战争」。
- 姓。如元代有普恩,明代有普泰。
第 dì《國語辭典》
第 [ dì ]
名- 次序、等级。如:「次第」、「等第」。《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
- 用于整数数词之前。表事物的顺序或等级。如:「第一」、「第二」。
- 科第。科举榜上的次第。如:「登第」、「落第」、「及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 古时指王公大臣或富贵人家的住宅。如:「府第」、「宅第」、「书香门第」。唐·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 评定。《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 科举考试应试及格。唐·岑参〈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诗:「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 但、尽管。《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