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隘与恭如失正,到头流弊亦皆同。

陈普宋代〕《孟子·隘与人恭

异端岂必皆邪说,执一之偏或过中。
隘与恭如失正,到头流弊亦皆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失正到头流弊

隘 ài《國語辭典》

隘 [ ài ]

  1. 狭小、狭窄。《诗经·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2. 器量狭小。《南史·卷三五·刘湛传》:「义恭性甚狷隘,年又渐大,欲专政事,每为湛所裁。」
  1. 险阻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文选·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1. 极、很。《荀子·礼论》:「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

隘 [ è ]

  1. 隔绝。《战国策·东周策》:「三国隘秦。」
  2. 阻止。《战国策·楚策二》:「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恭 gōng《國語辭典》

恭 [ gōng ]

  1. 尊敬。《說文解字·心部》:「恭,肅也。」《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恭老卹幼,不忘賓旅。」
  2. 遵行、奉行。《三國志·卷五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3. 稱讚。如:「恭維」。
  1. 一種拱手致意的禮節。如:「打恭作揖」。《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
  2. 姓。如晉代有恭播。
  1. 謙和。如:「恭敬」、「謙恭有禮」。
  1. 敬肅。如:「恭送」、「洗耳恭聽」、「恭候大駕」。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失正 shī zhèng
(1).谓失其正道。《穀梁传·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曹伯 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失正矣。内失正, 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孔子 曰:‘夫人君而无諫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2).错误;讹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天寳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请立大 唐 石经。”  ——《漢語大詞典》
到头(到頭)dào tóu
(1).掉头。《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那呵滩》:“闻欢下 扬州 ,相送 江津 弯。愿得篙櫓折,交郎到头还。”
(2).最后,直到最后。 唐 张碧 《农夫》诗:“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唐 贾岛 《不欺》诗:“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送的我伏侍君王不到头,不能勾故国神游。”《红楼梦》第五六回:“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就这么的,小户摔着汗珠子,开一两垧荒,到头都由他霸占。”  ——《漢語大詞典》
流弊 liú bì
亦作“ 流敝 ”。 相沿而成的弊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今之学者,师 商 韩 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 宋 叶适 《题画婆须密女》:“此 苏 黄 之流弊,当戒而不当法也。” 清 顾嗣立 《寒厅诗话》:“善乎 定远先生 之论曰:‘“西崑”之流敝,使人厌读丽词。’” 鲁迅 《书信集·致蔡永言》:“大江书店之线订法,流弊甚多,我想只好仍用将线订在纸边之法。”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