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沈香亭,泛流霞,流霞潋滟队五家。

邓林宋代〕《效晋乐志拂舞歌淮南王二篇 其二

唐明皇,自言荣,金舆翠辇游华清。广寒宫殿凝水晶,霓裳羽衣沈香亭。

沈香亭,泛流霞,流霞潋滟队五家。谁知野鹿衔宫花。

我欲度关关有兵,愿作双丹凤,蜚瑶京。蜚瑶京,隐烟雾,锦绷酥酪,香囊尘土。

剑阁萦纡家何许,梧桐叶叶鸣秋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沈香亭泛流流霞潋滟五家

沈香亭 shěn xiāng tíng
亦作“沈香亭”。 唐 时宫中亭名。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 北倚阑干。”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开元 中,禁中重芍药,即今之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於 兴庆池 东, 沈香亭 前……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 李龟年 持金花牋,宣赐翰林 李白 立进《清平调辞》三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料来春困把湖山倚。偏疑: 沈香亭 北 太真妃 。”  ——《漢語大詞典》
泛流(汎流)fàn liú
亦作“泛流”。 流水。 唐太宗 《采芙蓉》诗:“栖鸟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漢語大詞典》
霞 xiá《國語辭典》

霞 [ xiá ]

  1. 阳光照在云层上所映出的红色光彩。如:「朝霞」、「晚霞」。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 彩色的。如:「霞光」、「霞杯」、「凤冠霞帔」。
流霞 liú xiá
(1).亦作“ 流瑕 ”、“ 流赮 ”。浮动的彩云。《文选·扬雄〈甘泉赋〉》:“吸清云之流瑕兮,饮若木之露英。” 李善 注:“‘霞’与‘瑕’古字通。”《旧唐书·刘洎传》:“综宝思於天文,则长河韜映;摛玉字於仙札,则流霞成彩。” 明 刘基 《朱鹭》诗:“朱鷺来,赩流赮,饮赤水,食丹砂。” 刘半农 《晓》诗:“是天上疏疏密密的云?是地上的池沼?丘陵?草木?是流霞?辨别不出。”
(2).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汉 王充 《论衡·道虚》:“﹝ 项曼都 ﹞曰:‘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口饥欲食,仙人輒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安得悬虚空湌,咀流霞,而使之不居乎地,不食乎穀哉?” 唐 颜荛 《戏张道人不饮酒》诗:“吾师不饮人间酒,应待流霞即举杯。”
(3).泛指美酒。 北周 庾信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雪花酿流霞满壶,烹葵韭香浮朝露。”  ——《漢語大詞典》
潋滟(瀲灩,瀲灧)liàn yàn
亦作“ 瀲灎 ”。
(1).水波荡漾貌。《文选·木华〈海赋〉》:“浟湙瀲灩,浮天无岸。” 李善 注:“瀲灎,相连之貌。”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佶栗金虯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语。” 唐 方干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诗:“势横緑野苍茫外,影落平湖瀲灩间。”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湖光瀲灩接晴空,山色有无中。”
(2).水满貌。泛指盈溢。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其色瀲灩於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 宋 范成大 《续长恨歌》:“金杯瀲灩晓粧寒,国色天香胜牡丹。” 明 唐寅 《题画》诗:“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灩荡湖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鬱金瀲灩光生彩,请君宽饮开怀。”
(3).光耀貌。 唐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诗:“树色参差緑,湖光瀲灩明。”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楔子:“色笼茐,光瀲灩。”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初照瀲灎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
瀲灧:1.水波荡漾貌。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范仆射故宅》诗:“瀲灧故池水,苍茫落日暉。” 宋 司马光 《龙女祠更相酬和》诗:“荷花折尽不归去,瀲灧扁舟不易胜。”
(2).水满貌。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之二:“香丝篆裊一帘秋,瀲灧十分浮蚁緑。” 明 李梦阳 《上元访杜炼师》诗:“玉杯瀲灧赤玛瑙,织罽四角银麒麟。”
(3).光耀貌。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一坐遂尽如秋天夜晴,月色瀲灧,则秋毫皆得睹。” 碧野 《汉水滔滔》:“这丰富的水量使 江汉平原 波光潋滟。”   ——《漢語大詞典》
队 ( 隊 ) duì
队 [ duì ]
  1. 排得整齐的行列:~列。~形。
  2. 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伍。
  3. 量词:一~大学生。
五家 wǔ jiā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 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
(2).指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五家,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 虞 、 尧 舜 也。”
(3).指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历。”
(4).指传《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邹氏 、 夹氏 五人。 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 ,而《传》五家。”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传》的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五人。《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説。”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等,皆为《穀梁》。”
(6).谓五行家。《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7).指 北周 、 北齐 、 南朝 梁 、 南朝 陈 、 隋 五朝。《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 更与秘书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8).今文经学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文质各异。”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