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劫火洞然烧不得,利刀斩处亦无痕。

释道川宋代〕《参玄歌

一尺水,一丈波,妙高峰顶笑呵呵。
七步周行浑属我,不妨闲唱太平歌。
灵利汉,不消多,法门广大遍周沙。
若能当处分明了,只在如今一刹那。
莫求真,休觅假,真假中间都放下。
晃晃威光烁太虚,不知谁是知音者。
赞不欣,徒说谤,三际无心俱扫荡。
正体堂堂一物无,是佛是魔俱一棒。
小根闻说暗攒眉,绳上生虵又更疑。
拨转面前关棙子,只许当人独自知。
阿呵呵,大圆觉,流出菩提遍寥廓。
鬼面神头几百般,无瑕镜里皆消却。
君不见觌面相逢机掣电,
直饶天眼不能观,点著不来真死汉。
劝君参,参彻灵明自己禅。
善财不用南方去,黑白分明在目前。
劝君信,信心战退魔军阵。
此是华严最上乘,森罗万象皆相应。
劝君修,六门通达任优游。
寒山拾得才相见,指点丰干哂未休。
火风催,四山逼,那时要见君端的。
有个真空解脱门,千眼大悲何处觅。
有时放,有时收,唯有知音暗点头。
杏华村里如相见,跳出沩山水牯牛。
有时喜,有时嗔,无位真人迸面门。
殷勤为说西来意,暮楼钟鼓月黄昏。
有时唱,有时歌,颠言倒语不奈何。
声声尽出孃生口,不属宫商一任他。
有时默,有时笑,懵懂铁鎚无孔窍。
轻轻触著便无明,只这无明元是道。
有时行,有时坐,露影藏身成两个。
不独张三会打油,细观李四能推磨。
无缝塔,见无因,巍巍本自隐深云。
国师样子应难造,不觉锋棱露一层。
无底钵,手中擎,百千沙界里头盛。
大庾岭头提不起,都缘著力太多生。
没底船,不曾漏,千里雪浪皆能透。
只凭一个把稍人,谁管狂风连地吼。
无鑐鏁,孰安排,鏁断重关绝往来。
巨灵抬手空劳力,唯有无心便得开。
无毫拂,是何物,击碎狐疑山鬼屈。
一喝唯言三日聋,谁怜大辩翻成讷。
无孔笛,最难吹,角徵宫商和不齐。
有时品起无生曲,截断行云不敢飞。
无根树,直侵云,枝条郁密盖乾坤。
劫火洞然烧不得,利刀斩处亦无痕。
无面目,担板汉,玩水游山无侣伴。
迦叶门前倒刹竿,文殊剑上全身现。
日面佛,乾屎橛,八两半斤谁辨别。
七斤衫子恰相当,镇州休更秤萝蔔。
野鸭飞,鸾对舞,三个孩儿抱华鼓。
赵老曾看半藏经,灵云一见桃华悟。
真实语,报君知,不用思量不用疑。
春来决定千华秀,冬尽长天片雪飞。
头头漏泄真消息,那个休心辨端的。
眼横鼻直一般般,不离当处休寻觅。
古佛言,祖师说,千圣路头同一舌。
他日人天匝地来,那时方表而今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劫火洞然不得

劫火 jié huǒ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漢語大詞典》
洞然 dòng rán
(1).贯通貌。 蒋一葵 《长安客话·恶峪》引 明 顿锐 《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心有是神,则触处洞然,故曰‘声入心通’。”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説正义而已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诗人能高其志,不为环境所左右,澄然清明,洞然无际,不殉于物,不蔽于情,那么由第二种诗可以进至第一种诗。”
(2).穿透貌。 清 袁祖志 《随园琐记》:“﹝ 陈阿六 ﹞遂率贼用洋枪轰击兄柩三百餘创,前后洞然。”
(3).清楚明了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老僧遂於闇室中置五色綵於架,令( 黄彻 )视之……旬后,依稀认其白者。后半载,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 清 顾炎武 《与杨雪臣》:“人苟徧读五经,略通史鑑,天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今试总观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
(4).通亮貌。《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 明 归有光 《项脊轩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冰心 《往事(二)》四:“忽然如同揭开殿顶,射下一道光明来,殿中洞然。”
(5).亦作“ 洞燃 ”。火熊熊燃烧貌。 五代 齐己 《赠持〈法华经〉僧》:“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 宋 苏轼 《磨衲赞》:“劫火洞然,此衲不坏。”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银山》:“劫火或洞然,此山无变坏。”
(6).心地坦白磊落貌。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叶适 《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临絶视 度 而笑, 度 指其心曰:‘得非能於此洞然乎?’” 明 李贽 《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7).空虚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登岸拜奠毕,归视舟中洞然。” 王国维 《文学小言》:“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
(8).象声词。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恭敬貌。《荀子·非十二子》:“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杨倞 注:“洞然,恭敬之貌。”《淮南子·本经训》:“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  ——《漢語大詞典》
烧 ( 燒 ) shāo
烧 [ shāo ]
  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
  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
  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
  4. 体温增高:发~。退~。
  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
  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
  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不得 bù dé
(1).不能得到;得不到。《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腹飢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族人有失银剪者,方遍觅不得。” 茅盾 《追求》八:“前任的历史教员和 曼青 对调了功课后,仍然不得学生的拥护。”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漢語大詞典》
利 lì《國語辭典》

利 [ lì ]

  1. 好处、益处。如:「利益」、「福利」、「渔翁得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从本金生出的子钱。如:「利息」、「利润」、「红利」、「高利贷」。
  3. 姓。如汉代有利干。
  1. 有益于。如:「利人利己」。
  1. 锋锐。如:「锐利」、「锋利」。《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 祥瑞、顺利。如:「大吉大利」。《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东阳𡩋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
刀 dāo《國語辭典》

刀 [ dāo ]

  1. 武器名。一种用来砍杀,颇具杀伤力的兵器。如:「大刀」、「宝刀」、「军刀」、「武士刀」。
  2. 切、削、剪、刻、割、斩的工具。多以钢铁制成。如:「菜刀」、「铡刀」、「剪刀」、「镰刀」、「雕刻刀」。
  3. 古代的钱币。外形如刀。《史记·卷三○·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4. 量词:➊ ​ 计算切割次数的单位。如:「老屠户在那块猪肉上划了几刀。」➋ ​ 计算纸张的单位。一百张为一刀。如:「一刀稿纸」。
  5. 姓。如明代有刀干孟。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斩 ( 斬 ) zhǎn
斩 [ zhǎn ]
  1. 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披荆~棘。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痕 hén《國語辭典》

痕 [ hén ]

  1. 伤疤。如:「伤痕」。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
  2. 事物留下的印迹。如:「水痕」、「苔痕」、「墨痕」。唐·杜甫〈月夜〉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