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田园(田園)tián yuán
(1).田地和园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於道。”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宋 曾巩 《上齐工部书》:“ 巩 世家 南丰 ,及大人謫官以还,无屋庐田园于 南丰 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万延之 ﹞自此营建第宅,置买田园,扳结婚姻。” 徐迟 《狂欢之夜》:“一片寂静包裹着整个山林田园。”
(2).泛指农村。《史记·汲郑列传》:“后数月, 黯 坐小法,会赦免官。於是 黯 隐於田园。” 唐 杜甫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诗:“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羣。”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农村。《史记·汲郑列传》:“后数月, 黯 坐小法,会赦免官。於是 黯 隐於田园。” 唐 杜甫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诗:“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羣。” ——《漢語大詞典》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漫流 màn liú
(1).水势很大的河流。 唐 于鹄 《寄续尊师》诗:“春木带枯叶,新蒲生漫流。”
(2).随意流淌;到处流。 明 高启 《赠钱文则琴呈良夫》诗:“漫流入沧海,悠然去无回。”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汗水虽然还是一直在他的脸颊和脖子周围漫流,他如今并不来揩拭他们。” ——《漢語大詞典》
(2).随意流淌;到处流。 明 高启 《赠钱文则琴呈良夫》诗:“漫流入沧海,悠然去无回。”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汗水虽然还是一直在他的脸颊和脖子周围漫流,他如今并不来揩拭他们。” ——《漢語大詞典》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名-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河洛 hé luò
亦作“ 河雒 ”。
(1). 黄河 与 洛水 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门。” 明 方孝孺 《御赐训辞记》:“虽 河 洛 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
(2).指 黄河 与 洛水 两水之间的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 河 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 是仪。”
(3).指 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 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注:“东都有 河 南 洛阳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总其中。”
(4).指 洛水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臣闻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犹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图洛书的简称。 三国 魏 曹丕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盖河洛写天意,符讖述圣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杨侃 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讖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6).亦作“ 河落 ”。即饸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 齐 鲁 间以蕎麦作麪食,名河洛。”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 河漏 ”。 ——《漢語大詞典》
(1). 黄河 与 洛水 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门。” 明 方孝孺 《御赐训辞记》:“虽 河 洛 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
(2).指 黄河 与 洛水 两水之间的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 河 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 是仪。”
(3).指 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 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注:“东都有 河 南 洛阳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总其中。”
(4).指 洛水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臣闻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犹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图洛书的简称。 三国 魏 曹丕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盖河洛写天意,符讖述圣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杨侃 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讖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6).亦作“ 河落 ”。即饸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 齐 鲁 间以蕎麦作麪食,名河洛。”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 河漏 ”。 ——《漢語大詞典》
腥膻 xīng shān
亦作“ 腥羶 ”。亦作“ 腥羴 ”。
(1).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沈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漢語大詞典》
(1).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沈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名-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