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犹爱其然,恨不少淹留。

吴莱元代〕《还舍后人来问海上事诗以答之

去家才五旬,恍若度一岁。岂不道路艰,周流东海㵝。

故人喜我返,来问海何如。所经何城邑,相去几里馀。

我言始戒涂,尚在越西鄙。随波到句章,满目但积水。

人云古翁洲,遥隔水中央。一夜三百里,猛风吹倒樯。

初从蛟门入,极是险与恶。白浪高于山,神龙䀜以跃。

似雪复非雪,倚樯欲上看。舟子禁不可,使入舟中蟠。

寻常重性命,今特类儿戏。信哉昌黎言,有海无天地。

掀掀终达岸,盐卤间黄芦。人烟寄岛屿,官府犹村墟。

水族纷异嗜,鱼蟹及螊𧑅。我宁不忍餐,抹藓相吐沫。

荒尘栖予发,旭日照我身。似闻六国港,东压扶桑津。

或称列仙居,去此亦不远。蟠木秋更花,蓬莱辟真馆。

我非不愿往,此险何可当。天吴布牙爪,出没黑水洋。

于奇岂易得,似足直一死。方去徒自惊,既归亦云喜。

珍重故人言,勿以险为奇。兹行已侥倖,慎勿疾平夷。

虽然此异乡,固是难久客。圣出风且恬,时清海如席。

我犹爱其然,恨不少淹留。尔毋为我惧,遭此千丈虬。

试看尘世间,甚彼大瀛海。衣裳日沉溺,篙橹相奔溃。

奔溃孰能救,沉溺将奈何。口呿舌不下,聊为故人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其然淹留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爱 ( 愛 ) ài
爱 [ ài ]
  1.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2.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3. 容易:铁~生锈。
  4.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惜。
  5.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其然 qí rán
(1).犹言如此。《论语·宪问》:“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后汉书·党锢传序》:“若 范滂 、 张俭 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周书·王杰王勇等传论》:“ 耿豪 、 王勇 ,不其然乎。”
(2).必如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申丰 ﹞对曰:‘其然,将具敝车而行。’” 杜预 注:“其然,犹必尔。”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淹留 yān liú
(1).羁留;逗留。《楚辞·离骚》:“时繽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宋 贺铸 《浪淘沙》词之四:“为问木兰舟,何处淹留?” 明 张居正 《答中元高相公书》:“计来岁春夏间,乃得乞归,拟过梓里,当作一日淹留。” 清 孙枝蔚 《无言病起见遇》诗之一:“莫更还人拜,淹留且考槃。” 孙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章:“经过了令人难忍的淹留,这不死的骷髅才算死绝。”
(2).隐退;屈居下位。《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三国 蜀 诸葛亮 《诫外生》:“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宋 晁端礼 《满庭芳》词之二:“况圣时、争教 贾傅 淹留?” 金 高士谈 《秋兴》诗:“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3).挽留,留住。 唐 杜甫 《宾至》诗:“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谁受你那小覷我的官职!谁吃你那淹留咱的茶饭!”《水浒传》第八十回:“ 宋江 道:‘某等淹留大贵人在此,并无异心。’” 清 戴名世 《李县圃唱和诗序》:“而余又因以知 蜀 中之胜能淹留两贤,其风土必有可乐者。”
(4).犹相聚。 唐 赵嘏 《自遣》诗:“久客转諳时态薄,多情只共酒淹留。”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有客诣 瓌 …… 瓌 出,与客淹留。” 宋 司马光 《沉阴欲雪与同列会饮南斋》诗:“淹留勿轻散,待取雪花飞。” 清 孙枝蔚 《家涵中宅与张虞山赵天醉连床》诗:“相见吾宗慰寂寥,淹留永昼及清宵。”
(5).犹缠绵,羁绊。《全元散曲·新水令·思情》套曲:“鬼病淹留,白髮相如岂耐愁。” 明 文徵明 《风入松》词:“近来无奈病淹留,十日废梳头。”《红楼梦》第五三回:“又有疾病淹留,要来竟不能来。”
(6).犹留存。 元 沙正卿 《斗鹌鹑·闺情》套曲:“浑身上四肢沉困,迅指间一命淹留。” 清 吴拱宸 《离虎丘》诗:“万里风霜十八秋,姓名无地不淹留。”
(7).迟缓。《魏书·郭祚传》:“虽决断淹留,号为烦缓,然士女怀其德泽,于今思之。”
(8).谓虚度光阴。 宋 欧阳修 《哭圣俞》诗:“欢犹可彊闲屡偷,不觉岁月成淹留。” 金 刘铎 《渑池驿舍》诗:“淹留岁月头如雪,汨没风尘眼更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