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培塿 péi lǒu
本作“部娄”。小土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 杜预 注:“部娄,小阜。”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培》引《左传》作“培塿”。《晋书·刘元海载记》:“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眺望三峯,壁立与天接,众山皆成培娄。” ——《漢語大詞典》
不足 bù zú
(1).不充足,不够。《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计武功,述文德,事覈理举,华不足而实有餘矣。”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
(2).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孟坚 摘《论语》中字,改河渠为沟洫,实不足以尽其义。”
(3).不值得,不必。《史记·高祖本纪》:“ 章邯 已破 项梁 军,则以为 楚 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 ,北击 赵 ,大破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説,不足备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之事。今日偶然有此,不足为异。”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莽原》如作者多几个,大概是不足虑的。”
(4).不难。《汉书·黥布传》:“ 楚 兵至 滎阳 、 成皋 , 汉 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 楚 兵不足罢也。” 颜师古 注:“不足者,言易也。”《东观汉记·邓禹传》:“於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 高祖 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北史·李弼传》:“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在 奉天 、 山南 时,赦令至 山东 ,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5).犹不尽。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宋 张先 《偷声木兰花》词:“曾居别乘康 吴 俗,民到於今歌不足。” 宋 范成大 《酹江月》词:“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荒臺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6).犹不致。《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 傅太后 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漢語大詞典》
(2).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孟坚 摘《论语》中字,改河渠为沟洫,实不足以尽其义。”
(3).不值得,不必。《史记·高祖本纪》:“ 章邯 已破 项梁 军,则以为 楚 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 ,北击 赵 ,大破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説,不足备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之事。今日偶然有此,不足为异。”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莽原》如作者多几个,大概是不足虑的。”
(4).不难。《汉书·黥布传》:“ 楚 兵至 滎阳 、 成皋 , 汉 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 楚 兵不足罢也。” 颜师古 注:“不足者,言易也。”《东观汉记·邓禹传》:“於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 高祖 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北史·李弼传》:“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在 奉天 、 山南 时,赦令至 山东 ,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5).犹不尽。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宋 张先 《偷声木兰花》词:“曾居别乘康 吴 俗,民到於今歌不足。” 宋 范成大 《酹江月》词:“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荒臺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6).犹不致。《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 傅太后 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漢語大詞典》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动-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蹄涔 tí cén
亦作“蹏涔”。 语本《淮南子·氾论训》:“夫牛蹏之涔,不能生鱣鮪。” 高诱 注:“涔,雨水也,满牛蹏迹中,言其小也。”后以“蹄涔”指容量、体积等微小。 晋 郭璞 《注〈山海经〉叙》:“蹏涔之游,无以知絳虯之腾。” 唐 蒋贻恭 《咏虾蟆》:“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清 焦袁熹 《经生歌》:“蹄涔之水,不生沦涟;覆簣之山,那有云烟?” 清 曾国藩 《书〈归震川文集〉后》:“浮芥舟於蹏涔之水,不復忆天下有四海涛者也。”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形-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涸 hé《國語辭典》
涸 [ hé ]
形- 水乾竭、乾枯。如:「乾涸」。唐·王勃〈滕王閣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懽。」《紅樓夢·第五回》:「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乾,蓮枯藕敗。」
涸 [ hào ]
- 參見「涸乾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