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人人 rén rén
(1).每个人;所有的人。《礼记·表记》:“ 子 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孟子·离娄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人人自重,耻言人过。” 艾青 《〈诗选〉自序》:“人人喜欢听真话。”
(2).用以称亲昵者。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箇人人共。” 元 无名氏 《沉醉东风》曲:“花有清香月有阴,少一箇人人共寝。”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贻误》:“遥忆乡关,有个人人凝望眼。” ——《漢語大詞典》
(2).用以称亲昵者。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箇人人共。” 元 无名氏 《沉醉东风》曲:“花有清香月有阴,少一箇人人共寝。”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贻误》:“遥忆乡关,有个人人凝望眼。”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副-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 尽。如:「只管去做」。
-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名-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登楼(登樓)dēng lóu
(1).上楼。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宋 戴复古 《无策》诗:“老觉登楼懒,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们何不登楼一望。’”
(2).指 汉 末 王粲 避乱客 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 王粲 ,中年召 贾生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宋 陆游 《秋望》诗:“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 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参见“ 登楼赋 ”。
(3).特指登上御楼,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仪式之一种。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陛下还京,登楼肆赦,则天下之人,尽皆迁善远罪。”《宋史·礼志二十》:“﹝御楼肆赦﹞其日,刑部録诸囚以俟。驾还至 宣德门 内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楼御坐,枢密使、宣徽使侍立,仗卫如仪。”《宋史·乐志一》:“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宋史·乐志二》:“皇帝归大次奏《定安》,登楼礼成奏《圣安》,驾回奏《采茨》。” ——《漢語大詞典》
(2).指 汉 末 王粲 避乱客 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 王粲 ,中年召 贾生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宋 陆游 《秋望》诗:“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 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参见“ 登楼赋 ”。
(3).特指登上御楼,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仪式之一种。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陛下还京,登楼肆赦,则天下之人,尽皆迁善远罪。”《宋史·礼志二十》:“﹝御楼肆赦﹞其日,刑部録诸囚以俟。驾还至 宣德门 内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楼御坐,枢密使、宣徽使侍立,仗卫如仪。”《宋史·乐志一》:“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宋史·乐志二》:“皇帝归大次奏《定安》,登楼礼成奏《圣安》,驾回奏《采茨》。” ——《漢語大詞典》
赏玩(賞玩)shǎng wán
亦作“ 赏翫 ”。 欣赏玩味。《晋书·纪瞻传》:“立宅於 乌衣巷 ,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赏玩捐他事,歌謡放我才。” 金 长筌子 《烛影摇红》词:“好对东篱赏玩,射江山,虚堂灵沼。” 元 睢玄明 《耍孩儿·咏西湖》套曲:“灵芝港揭席人散,趁着海棠风赏翫忘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喜谐》:“ 太和公主 每年接至园亭赏翫牡丹,去时人众,不好相见。” 冰心 《最后的安息》:“转过了坡,只见有一道小溪,夹岸都是桃柳树,风景极其幽雅,一面赏玩,不知不觉的走了好远。”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天边(天邊)tiān biān
(1).谓天空与地平线交会的远处。 南朝 梁 何逊 《晓发》诗:“水底见行云,天边看远树。” 唐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诗:“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 曹禺 《雷雨》第三幕:“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象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
(2).犹言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唐 杜甫 《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宾月堂诗》:“人生自是人间月,客亦天边寄此身。” 曹禺 《原野》第一幕:“你的心又飞了,想坐火车飞到天边死去。”
(3).指在皇帝左右。 前蜀 韦庄 《王拾遗枉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自为江上樵苏客,不识天边侍从臣。”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唐 杜甫 《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宾月堂诗》:“人生自是人间月,客亦天边寄此身。” 曹禺 《原野》第一幕:“你的心又飞了,想坐火车飞到天边死去。”
(3).指在皇帝左右。 前蜀 韦庄 《王拾遗枉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自为江上樵苏客,不识天边侍从臣。” ——《漢語大詞典》
觅 ( 覓 ) mì
觅 [ mì ]
- 找,寻求:~食。~取。寻~。搜~。
- 数量单位,中国唐代南诏以十六枚贝为一觅。
殊不知 shū bù zhī
犹言竟不知。《关尹子·一宇》:“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 河 、之 江 、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新唐书·陈贞节传》:“ 平子 猥引 僖公 逆祀为比,殊不知 孝和 升新寝, 圣真 方祔庙,则未尝一日居上也。”《红楼梦》第四三回:“比如这 水仙庵 里面,因供的是 洛神 ,故名 水仙庵 。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 洛神 ,那原是 曹子建 的谎话。” ——《漢語大詞典》
自己 zì jǐ
(1).代词。自身,本身。《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 弘景 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 唐 蒋贻恭 《咏虾蟆》:“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明 李贽 《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2).自己人。《红楼梦》第四二回:“别説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纔这么着。” 邓洪 《山中历险记》:“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3).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老舍 《柳屯的》:“‘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铁锁 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 ——《漢語大詞典》
(2).自己人。《红楼梦》第四二回:“别説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纔这么着。” 邓洪 《山中历险记》:“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3).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老舍 《柳屯的》:“‘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铁锁 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 ——《漢語大詞典》
衣单(衣單)yī dān
袈裟和度牒。《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恶和尚听了,怀恨在心,也不辞老和尚,次日,收拾衣单去了。” ——《漢語大詞典》
下有
汉 王逸 九思 其六 悼乱 欲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 ——《骈字类编》
个 ( 個 ) gè/gě《國語辭典》
- 「個 」的異體字。
光明藏 guāng míng cáng
佛教语。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禅偈》:“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昔贤有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 明 张煌言 《梅岭山居诗引》:“禪悦之餘,遂成 梅岭 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十分 shí fēn
(1).按十等分划分。《周礼·考工记·凫氏》:“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鉦间,以其一为之厚。”
(2).犹十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若臣者,徒观迹於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见他又走不动,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
(3).充分,十足。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之十四:“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 宋 苏辙 《书传灯录后》:“若执斧问之而缩颈畏避,则十分凡夫,无足取矣!” 元 黄庚 《江村》诗:“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4).副词。犹全部。《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又,卒章‘顷筐塈之’,谓梅十分皆落,梅实既尽。” 明 刘基 《绝句》之四:“一树穠华半夜风,平明枝上十分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陈秀才 自此恢復了庄,便将餘财十分作家,竟成富室。”
(5).副词。非常,极,很。表示程度高。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明 李贽 《与杨凤里书》:“世间人有家小、田宅、禄位、名寿……性命非一,自宜十分稳当。” 丁玲 《母亲》:“不过 曼贞 她们终不十分和她接近。” ——《漢語大詞典》
(2).犹十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若臣者,徒观迹於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见他又走不动,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
(3).充分,十足。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之十四:“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 宋 苏辙 《书传灯录后》:“若执斧问之而缩颈畏避,则十分凡夫,无足取矣!” 元 黄庚 《江村》诗:“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4).副词。犹全部。《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又,卒章‘顷筐塈之’,谓梅十分皆落,梅实既尽。” 明 刘基 《绝句》之四:“一树穠华半夜风,平明枝上十分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陈秀才 自此恢復了庄,便将餘财十分作家,竟成富室。”
(5).副词。非常,极,很。表示程度高。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明 李贽 《与杨凤里书》:“世间人有家小、田宅、禄位、名寿……性命非一,自宜十分稳当。” 丁玲 《母亲》:“不过 曼贞 她们终不十分和她接近。” ——《漢語大詞典》
圆满(圓滿)yuán mǎn
(1).佛教语。谓佛事完毕。 隋炀帝 《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便致 荆 巫 。”《西游记》第九六回:“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
(2).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红楼梦》第六三回:“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
(3).浑圆丰满。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4).满盈。 清 陈天华 《警世钟》:“若是把国救住了,不上几十年,这人口又圆满了。” ——《漢語大詞典》
(2).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红楼梦》第六三回:“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
(3).浑圆丰满。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4).满盈。 清 陈天华 《警世钟》:“若是把国救住了,不上几十年,这人口又圆满了。” ——《漢語大詞典》
皎洁(皎潔)jiǎo jié
(1).明亮洁白。 汉 班婕妤 《怨歌行》:“新裂 齐 紈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南朝 宋 谢灵运 《怨晓月赋》:“浮云褰兮收泛灧,明舒照兮殊皎洁。” 唐 李端 《和李舍人直中书对月见寄》:“嬋娟更称凭高望,皎洁能传自古愁。” 明 张居正 《贺瑞雪表》七:“始繽纷乎散絮,俄皎洁以堆琼。” 茅盾 《一个女性》五:“风是这样的软软,月色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静默。”
(2).清白;光明磊落。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玄冰未结,白雪不积,则青松之茂不显;俗化不弊,风教不穨,则皎洁之操不别。” 南朝 宋 谢灵运 《日出东南隅行》:“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唐 顾况 《悲歌》之五:“新结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轆轤上。我心皎洁君不知,轆轤一转一惆悵。”《花城》1981年第1期:“莲花,多么美好的名字!多么皎洁的形象!” ——《漢語大詞典》
(2).清白;光明磊落。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玄冰未结,白雪不积,则青松之茂不显;俗化不弊,风教不穨,则皎洁之操不别。” 南朝 宋 谢灵运 《日出东南隅行》:“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唐 顾况 《悲歌》之五:“新结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轆轤上。我心皎洁君不知,轆轤一转一惆悵。”《花城》1981年第1期:“莲花,多么美好的名字!多么皎洁的形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