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笑年登六十七,眼昏耳聩脚无力。

释惟一宋代〕《将赴雪峰示圭上人

上人辞我去行脚,我亦早晚行脚去。
天涯海角或重逢,钵饭茎虀又相聚。
自笑年登六十七,眼昏耳聩脚无力。
触事无能保面墙,百千追悔有何益。
少壮学道宜加鞭,危亡不雇勇直前。
如一人与万人敌,破坚挫锐成万全。
放牛归马群务息,好是太平无事日。
塞北归鸿截雾飞,江南野水连天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年登六十耳聩无力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年登 nián dēng
谷物丰收。《南史·顾宪之传》:“时 西陵 戍主 杜元懿 以 吴兴 岁俭, 会稽 年登,商旅往来倍岁。”《新唐书·吕元泰传》:“水旱为灾,不谓年登;仓稟未实,不谓国富。” 明 李东阳 《仁辅屡和雪韵而方石不至再用前韵督之》:“雪里幽怀百感层;相逢聊復话年登。”  ——《漢語大詞典》
六十
南北朝 江总 明庆寺诗 十五诗书日,六十轩冕年。
《韵府拾遗 缉韵》:宋书胡藩传庶子六十人多不遵法度  ——《骈字类编》
七 qī《國語辭典》

七 [ qī ]

  1. 介于六与八之间的自然数。大写作「柒」,阿拉伯数字作「7」。
  2. 文体名。参见「七体 」条。
  3. 民俗称丧事每七日设奠一次为「作七」,由头七到尾七共需进行七次,称为「七七」。《北史·卷八一·儒林传上·孙惠蔚传》:「从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行道。」《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善继只是点名应客,全无哀痛之意,七中便择日安葬。」
  1. (「七」字通常读为阴平,惟口语中连用在去声字及轻声字之前时读为阳平,如:「七月」、「七个」。)​
眼 yǎn《國語辭典》

眼 [ yǎn ]

  1. 目,动物的视觉器官。如:「眼睛」、「浓眉大眼」。《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𪸩耳。」
  2. 孔穴。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宋·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 关键、要点。如:「节骨眼」。《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他起初还想赖,后来被家兄点了两句眼,他无话说了。」
  4. 下围棋时,无棋子的空处称为「眼」。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一○首之七:「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
  5. 参见「[[板眼]]」条。
  6. 量词。计算眼睛看的次数的单位。如:「多看两眼」、「瞪了他一眼」。
昏 hūn《國語辭典》

昏 [ hūn ]

  1. 傍晚,日暮的时候。如:「黄昏」、「晨昏定省」。《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日中以争,至于昏。」
  2. 婚姻。《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是时突厥再上书求昏,帝未报。」通「婚」。
  1. 暗,光线不明。如:「昏暗」、「昏黄」。《文选·左思·吴都赋》:「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2. 不明、不清楚。如:「老眼昏花」。唐·韩愈〈与崔群书〉:「目视昏花,寻常闲便不分人颜色。」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老眼虽昏,早已看真了。」
  3. 神志不清的。如:「头昏」、「昏头昏脑」。《书经·多方》:「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
  4. 不明事理的。如:「昏庸」、「昏君」。
  1. 丧失知觉。如:「昏迷」、「昏厥」。《聊斋志异·卷一·鬼哭》:「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昏不知人者数日矣。」
  2. 迷惑。《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昏于小利,惑于嗜欲。」
耳聩(耳聵)ěr kuì
耳聋。 宋 苏轼 《仇池笔记·徐仲车二反》:“耳聵甚,画地为字,乃始通;终日面壁,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知。”  ——《漢語大詞典》
脚 ( 腳 ) jiǎo
脚 [ jiǎo ]
  1.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心。~掌。~背。~跟。~步。~印。~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镣。~踏实地(形容做事实事求是,不浮夸)。
  2. 最下部:~注。山~。墙~。
  3. 剩下的废料,渣滓:下~料。
  4. 〔~本〕表演戏剧或拍摄影视所依据的底本。
  5. 旧时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夫。~行(háng )。~钱。拉~。
无力(無力)wú lì
(1).没有力气;没有力量。《周礼·考工记·梓人》:“鋭喙、决吻……若是者谓之羽属,恒无力而轻。”《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羣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没有能力;无能为力。 唐 刘沧 《怀汶阳兄弟》诗:“书信经年乡国远,弟兄无力海田荒。” 宋 秦观 《春日》诗:“雪霜便觉都无力,只见桃花次第开。”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八:“可是 玛丽 呢,只是一个好幻想好佚乐的女性,环境坏了她,她一定无力自拔,她或许会为她的悲苦打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