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公心与天通,舍其小者大是从广陈方略达九重。
东阳太守廉而忠,风骨自是人中龙。分明面带冰霜容,双眸烱烱悬方曈。
皎然一镜磨青铜,世间何物堪蔽蒙。昔年眷顾恩宠隆,绣衣持斧骑碧骢。
如今五马白玉騣,下饮双溪浙水东。金鞍玉勒相磨砻,大江南来财阜丰。
贡赋号称天下雄,迩来贼盗飞虻虫。潢池弄兵惊儿童,贪官污吏复妄庸。
诛求何异虿与蜂,饕餮不已民心忡。温处在在罹兵锋,花溪小邑俱烟烽。
可怜州郡一扫空,明公抚安竭至衷。至诚感物人共宗,扬清激浊体大穹。
见善是辅恶乃攻,不吐不茹恪且恭。视民疾苦劳厥躬,爱育备至久不慵。
有如名医治盲聋,盲能再睹聋再聪。又如大造运化工,初不用力理自融。
十日一雨五日一风,根器厚薄随所逢。春风桃李秋芙蓉,白者俾白红俾红。
有蔬可茹谷可舂,化工何恩及吾侬。父老感泣涕泪濛,不图见此矍铄翁。
我愿公心与天通,舍其小者大是从广陈方略达九重。
尽化四海之群凶,卖剑买犊为年丰。不然上书乞总戎,驾御豪杰如转蓬。
殄灭丑类无遗踪,四海混一车书同。廓平天宇路不壅,露布直到天子宫。
献俘受馘太庙中,脩文偃武开辟雍。尅期封禅泰华峰,大快义士平生胸。
令当建此补衮功,论功合受大国封。堂堂政府食万钟,揖逊进退咸肃雍。
身佩安危势位崇,富贵岂下汾阳公。海枯石烂物有终,公之勋业高岱嵩,公之令德传无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形-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公心 gōng xīn
(1).公正之心。《尸子》卷上:“自井中观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上以望,则见其始出也,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荀子·正名》:“以仁心説,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其佗则令推公心具长久计,条例闻奏,然后朝廷择而行之,则 熙河 尚可得而安也。”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折:“常则是公心教训诚心劝,教的他为人谨慎於人善。” 太平天囯 洪秀全 《五大纪律诏》:“公心和摊,各遵头目约束。”
(2).共同之心。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公之跡足以耸动人之耳目,而膾炙其口者甚多,列而著之,非惟烦不可举,而且復害公之全,故独论其能得斯民之公心,与夫所至皆然者以见之,其亦足矣。” ——《漢語大詞典》
(2).共同之心。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公之跡足以耸动人之耳目,而膾炙其口者甚多,列而著之,非惟烦不可举,而且復害公之全,故独论其能得斯民之公心,与夫所至皆然者以见之,其亦足矣。” ——《漢語大詞典》
与天(與天)yǔ tiān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形-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顺利。如:「星运亨通」。
-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名-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動-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形-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形-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形-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 參見「大夫 」條。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从广(從廣)cóng guǎng
纵横。 晋 张华 《博物志·异产》:“ 临邛 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宋书·礼志五》:“又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为禁物。”《南史·夷貊传上·海南诸国》:“ 林邑国 ,本 汉 日南郡 象林县 ,古 越裳 界也。伏波将军 马援 开南境,置此县。其地从广可六百里。” ——《漢語大詞典》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 排列,摆设:~列。~兵。
- 述说:~述。~情。详~。~诉。~说。
-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 姓。
方略 fāng lüè
(1).计划;权谋;策略。《荀子·王霸》:“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脩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諂諛王。”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所治职事皆有方略,或素号繁剧者,兄处之尝有餘暇,气色不动,而众务修举。” 丁玲 《韦护》第三章:“她想不出一个可以惩罚他们的方略。”
(2).兵书。 宋 苏轼 《策别二十》:“於是设武举,购方略,收勇悍之士,而开猖狂之言,不爱高爵重赏,以求强兵之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而方略繁重数百卷,士大夫望洋瞠目,耆宿老将渐尽,其曷以詔后?”
(3).指挥;处置。《后汉书·董卓传》:“君观我方略士众,足办 郭多 不?”《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 狄员外 道:‘买了来家,可怎么方略他?’”《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你且消停,我方略了这两个,再与你説话。” ——《漢語大詞典》
(2).兵书。 宋 苏轼 《策别二十》:“於是设武举,购方略,收勇悍之士,而开猖狂之言,不爱高爵重赏,以求强兵之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而方略繁重数百卷,士大夫望洋瞠目,耆宿老将渐尽,其曷以詔后?”
(3).指挥;处置。《后汉书·董卓传》:“君观我方略士众,足办 郭多 不?”《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 狄员外 道:‘买了来家,可怎么方略他?’”《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你且消停,我方略了这两个,再与你説话。” ——《漢語大詞典》
达 ( 達 ) dá
达 [ dá ]
- 通:四通八~。~德(通行天下的美德)。~人。~士(达人)。
- 通晓:洞~。练~。
- 遍,全面:~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 到:到~。抵~。通宵~旦。
- 实现:目的已~。
- 传出来:传(chuán)~。转(zhuǎn )~。
- 得到显要的地位:显~。~官贵人。
- 姓。
九重 jiǔ chóng
(1).九层;九道。《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韩诗外传》卷八:“ 齐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与之上九重之臺。”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説陈,君门以九重,道远 河 无津。”
(2).泛指多层。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九重围里往来,直似攛梭;万队营中上下,浑如走马。”
(3).指天门;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一》:“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 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 蓬莱 復西归。”京剧《贵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广寒宫 。”
(4).指宫门。 汉 赵壹 《刺世疾邪赋》:“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宫禁,朝廷。 唐 卢纶 《秋夜即事》诗:“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6).指帝王。 唐 李邕 《贺章仇兼琼克捷表》:“遵奉九重,决胜千里。” 明 无名氏 《金雀记·作赋》:“明朝入禁中,奏闻九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人觚》:“先是, 宝 ( 法宝 )出奔时,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队队雄军惊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宫,祇拟夺九重。”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多层。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九重围里往来,直似攛梭;万队营中上下,浑如走马。”
(3).指天门;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一》:“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 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 蓬莱 復西归。”京剧《贵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广寒宫 。”
(4).指宫门。 汉 赵壹 《刺世疾邪赋》:“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宫禁,朝廷。 唐 卢纶 《秋夜即事》诗:“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6).指帝王。 唐 李邕 《贺章仇兼琼克捷表》:“遵奉九重,决胜千里。” 明 无名氏 《金雀记·作赋》:“明朝入禁中,奏闻九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人觚》:“先是, 宝 ( 法宝 )出奔时,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队队雄军惊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宫,祇拟夺九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