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玉壶著脚四围宽,妙处其中转侧看。
顾鉴功忘鼻孔直,津流识尽髑髅乾。
夜横河汉白,霜洗斗牛寒。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於死蛇,要捋须於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於微尘,古佛相交於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来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出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袴。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
顾鉴功忘鼻孔直,津流识尽髑髅乾。
夜横河汉白,霜洗斗牛寒。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於死蛇,要捋须於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於微尘,古佛相交於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来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出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袴。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神游(神遊)shén yóu
(1).谓形体不动而心神向往,如亲游其境。《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南朝 梁 沈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迹屈巖廊之下,神游江海之上。”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 元 萨都剌 《过岭至崇安方命棹之建溪》诗:“少吐胸中豪,神游八荒外。” 郭沫若 《水牛赞》:“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
(2).犹言神交。谓以精神相交。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传》:“所与神游者,唯 陈留 袁叔明 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阮嗣宗 感之,著《大人先生传》,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 阮氏 尚不能动其英操,復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3).人死的讳称。 宋 王安石 《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率土方涵於圣化,宾天遽愴於神游。” 宋 文天祥 《黄金市》诗:“先子神游今二纪,梦中挥泪溅松楸。”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词》:“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漢語大詞典》
(2).犹言神交。谓以精神相交。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传》:“所与神游者,唯 陈留 袁叔明 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阮嗣宗 感之,著《大人先生传》,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 阮氏 尚不能动其英操,復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3).人死的讳称。 宋 王安石 《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率土方涵於圣化,宾天遽愴於神游。” 宋 文天祥 《黄金市》诗:“先子神游今二纪,梦中挥泪溅松楸。”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词》:“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漢語大詞典》
方外 fāng wài
(1).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於图东方方外。”
(2).域外;边远地区。《史记·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謐,方外犹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 明肃太后 临朝,一日问宰相曰:‘ 福州 陈絳 ,贜污狼藉,卿等闻否?’ 王沂公 对曰:‘亦颇闻之。’太后曰:‘既闻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
(4).世俗礼法之外。《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宋 陆游 《白发》诗:“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训》:“﹝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驰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诗:“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妾身拟入空门,顿把红妆净洗……敢进斝于舟中,愿缔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顾况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学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属,进书献画,望泽希荣。”
(7).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 疏:“‘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漢語大詞典》
(2).域外;边远地区。《史记·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謐,方外犹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 明肃太后 临朝,一日问宰相曰:‘ 福州 陈絳 ,贜污狼藉,卿等闻否?’ 王沂公 对曰:‘亦颇闻之。’太后曰:‘既闻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
(4).世俗礼法之外。《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宋 陆游 《白发》诗:“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训》:“﹝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驰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诗:“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妾身拟入空门,顿把红妆净洗……敢进斝于舟中,愿缔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顾况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学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属,进书献画,望泽希荣。”
(7).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 疏:“‘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漢語大詞典》
灵台(靈臺)líng tái
(1).台名。 周文王 建。《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汉书·扬雄传上》:“非 章华 ,是 灵臺 。” 颜师古 注:“言以 楚灵王 章华 之臺为非,而 周文王 灵臺 之制为是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经始 灵臺 ,成之不日,惟 酆 及 鄗 ,仍京其室。”
(2).台名。传说 夏桀 、 商纣 建。《晏子春秋·谏下十八》:“ 殷 之衰也,其王 紂 作为 顷宫 、 灵臺 ,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昔者 桀 起 灵臺 , 紂 起 鹿臺 ,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穀不熟。”
(3).台名。 春秋 时 卫侯 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卫侯 为 灵臺 于 籍圃 。”《韩非子·难四》:“故 灵臺 之饮, 卫侯 怒而不诛,故 褚师 作难。”
(4).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文选·张衡〈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臺。” 薛综 注:“司歷纪候节气者曰灵臺。” 唐 杨炯 《浑天赋》序:“朝夕灵臺之下,备见铜浑之象。”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 仁皇 天纵聪明,夙习算法,特命灵臺皆以西法为主,惟置闰用 中 法以合《尧典》。”
(5).学宫。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尘埃紫陌春,风雨灵臺夜。”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景云 曰:“谓官四门博士也。 汉光武 立明堂、辟雍、灵臺,号三雍宫。” 唐 柳宗元 《叔父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来游京师,观艺灵臺。贡文有司,射策合程。”
(6).丘墓,祭台。《前汉书平话》卷中:“我王可怜 韩信 亏死,看旧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筑灵臺,盖一祠堂,受人祭祀。”
(7).今指追悼会上挂着遗像供人吊唁的台座。《光明日报》1982.10.10:“在摆满鲜花和花圈的灵台上,挂着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遗像。”
(8).收留亡灵的台。 唐 沈廷瑞 《垄穴遗诗》:“灵臺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东欧女豪杰》第五回:“却是不偏不倚,正中要害,可怜呜呼哀哉,一命往灵臺去了。”
(9).传说中 尧 母 庆都 墓名。《汉书·地理志上》:“﹝ 济阴郡 ﹞ 成阳 有 尧 冢 灵臺 。”《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二年﹞使使者祠 唐尧 於 成阳 灵臺 。” 李贤 注引 郭缘生 《述征记》:“ 成阳县 东南有 尧 母 庆都 墓,上有祠庙, 尧 母陵俗亦名 灵臺大母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水》:“今 成阳 城西二里有 尧 陵, 陵 南一里有 尧 母 庆都 陵,於城为西南,称曰 灵臺 。”
(10). 东汉 第五颉 客居之所。《后汉书·第五伦传》“少子 頡 嗣……卒官” 李贤 注引《三辅决录注》:“ 頡 字 子陵 …… 洛阳 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 灵臺 中,或十日不炊。”后因用为居处僻陋之典。 北周 庾信 《谢明帝赐丝布等启》:“某比年以来,殊有闕乏,白社之内,拂草看冰, 灵臺 之中,吹尘视甑。” 唐 高适 《行路难》诗之二:“安知顦顇读书者,暮宿 灵臺 私自怜。”
(1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其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明堂西三星曰灵臺。”《魏书·术艺传·张渊》:“明堂配帝,灵臺考符。”原注:“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灵臺三星在明堂西。”
(12).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臺。” 郭象 注:“灵臺者,心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寄通神於心府之下,遗跡相忘於江湖之上也。”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灵臺拂去是和非,丹用养就元阳气。” 鲁迅 《自题小像》诗:“灵臺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13).道教语。指头。《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灵臺通天临中野。” 务成子 注:“头为高臺,肠为广野。” ——《漢語大詞典》
(2).台名。传说 夏桀 、 商纣 建。《晏子春秋·谏下十八》:“ 殷 之衰也,其王 紂 作为 顷宫 、 灵臺 ,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昔者 桀 起 灵臺 , 紂 起 鹿臺 ,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穀不熟。”
(3).台名。 春秋 时 卫侯 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卫侯 为 灵臺 于 籍圃 。”《韩非子·难四》:“故 灵臺 之饮, 卫侯 怒而不诛,故 褚师 作难。”
(4).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文选·张衡〈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臺。” 薛综 注:“司歷纪候节气者曰灵臺。” 唐 杨炯 《浑天赋》序:“朝夕灵臺之下,备见铜浑之象。”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 仁皇 天纵聪明,夙习算法,特命灵臺皆以西法为主,惟置闰用 中 法以合《尧典》。”
(5).学宫。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尘埃紫陌春,风雨灵臺夜。”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景云 曰:“谓官四门博士也。 汉光武 立明堂、辟雍、灵臺,号三雍宫。” 唐 柳宗元 《叔父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来游京师,观艺灵臺。贡文有司,射策合程。”
(6).丘墓,祭台。《前汉书平话》卷中:“我王可怜 韩信 亏死,看旧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筑灵臺,盖一祠堂,受人祭祀。”
(7).今指追悼会上挂着遗像供人吊唁的台座。《光明日报》1982.10.10:“在摆满鲜花和花圈的灵台上,挂着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遗像。”
(8).收留亡灵的台。 唐 沈廷瑞 《垄穴遗诗》:“灵臺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东欧女豪杰》第五回:“却是不偏不倚,正中要害,可怜呜呼哀哉,一命往灵臺去了。”
(9).传说中 尧 母 庆都 墓名。《汉书·地理志上》:“﹝ 济阴郡 ﹞ 成阳 有 尧 冢 灵臺 。”《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二年﹞使使者祠 唐尧 於 成阳 灵臺 。” 李贤 注引 郭缘生 《述征记》:“ 成阳县 东南有 尧 母 庆都 墓,上有祠庙, 尧 母陵俗亦名 灵臺大母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水》:“今 成阳 城西二里有 尧 陵, 陵 南一里有 尧 母 庆都 陵,於城为西南,称曰 灵臺 。”
(10). 东汉 第五颉 客居之所。《后汉书·第五伦传》“少子 頡 嗣……卒官” 李贤 注引《三辅决录注》:“ 頡 字 子陵 …… 洛阳 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 灵臺 中,或十日不炊。”后因用为居处僻陋之典。 北周 庾信 《谢明帝赐丝布等启》:“某比年以来,殊有闕乏,白社之内,拂草看冰, 灵臺 之中,吹尘视甑。” 唐 高适 《行路难》诗之二:“安知顦顇读书者,暮宿 灵臺 私自怜。”
(1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其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明堂西三星曰灵臺。”《魏书·术艺传·张渊》:“明堂配帝,灵臺考符。”原注:“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灵臺三星在明堂西。”
(12).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臺。” 郭象 注:“灵臺者,心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寄通神於心府之下,遗跡相忘於江湖之上也。”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灵臺拂去是和非,丹用养就元阳气。” 鲁迅 《自题小像》诗:“灵臺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13).道教语。指头。《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灵臺通天临中野。” 务成子 注:“头为高臺,肠为广野。” ——《漢語大詞典》
道契 dào qì
(1).谓彼此思想一致、志趣相投。《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体分冥固,道契不坠。” 李善 注:“言至於君臣之体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
(2).指一同修道的至交。《歧路灯》第七三回:“彼时结为道契。今日特便道过访,不料已物故几年。”
(3).谓与佛、道有缘分。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4). 清 末,外国人在 中国 境内可以随意用永远租用的名义,向业主租赁土地。议妥成交,要由当地的道署发给地契,叫做道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他便拿了这契据,到道署里转道契。” ——《漢語大詞典》
(2).指一同修道的至交。《歧路灯》第七三回:“彼时结为道契。今日特便道过访,不料已物故几年。”
(3).谓与佛、道有缘分。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4). 清 末,外国人在 中国 境内可以随意用永远租用的名义,向业主租赁土地。议妥成交,要由当地的道署发给地契,叫做道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他便拿了这契据,到道署里转道契。” ——《漢語大詞典》
环中(環中)huán zhōng
(1).圆环的中心。 庄子 用以比喻无是非之境地。《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旧唐书·李德裕传论》:“泯是非於度外,齐彼我於环中。” 续范亭 《自慰》诗:“未竭 长弘 血,且住 比干 心。忘年并忘义,逍遥任环中。”
(2).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3).犹言范围之内,掌握之中。《战国策·赵策一》:“ 秦 与 梁 为上交, 秦 祸案环中 赵 矣。” 鲍彪 注:“此言 秦 视 赵 在其度内,如物在环中。”“环中”,一本作“攘於”。《梁书·武帝纪上》:“公受言本朝,轻兵赴袭,縻以长算,制之环中。” ——《漢語大詞典》
(2).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3).犹言范围之内,掌握之中。《战国策·赵策一》:“ 秦 与 梁 为上交, 秦 祸案环中 赵 矣。” 鲍彪 注:“此言 秦 视 赵 在其度内,如物在环中。”“环中”,一本作“攘於”。《梁书·武帝纪上》:“公受言本朝,轻兵赴袭,縻以长算,制之环中。” ——《漢語大詞典》
虚 ( 虛 ) xū
虚 [ xū ]
-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 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 内心怯懦:做贼心~。
- 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 抽象的:~词。
- 衰弱:~弱。~胖。~汗。~脱。气~。血~。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同“墟”,大丘。
- 同“圩”,集市。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