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物物 wù wù
(1).指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庄子·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成玄英 疏:“不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 晋 道支 《逍遥论》:“物物而不物於物,则遥然不我得。”
(2).指为外物所役使。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
(3).各种物品,各样事物。《汉书·王莽传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储。” 颜师古 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须皆买之於市。” 宋 梅尧臣 《答毛秘校》诗:“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金 元好问 《杂著》之一:“万期流转不须臾,物物观来定有无。” 严复 《救亡决论》:“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
(4).人人。《新唐书·裴矩传》:“ 矩 遂能廷争,不面从,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漢語大詞典》
(2).指为外物所役使。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
(3).各种物品,各样事物。《汉书·王莽传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储。” 颜师古 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须皆买之於市。” 宋 梅尧臣 《答毛秘校》诗:“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金 元好问 《杂著》之一:“万期流转不须臾,物物观来定有无。” 严复 《救亡决论》:“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
(4).人人。《新唐书·裴矩传》:“ 矩 遂能廷争,不面从,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漢語大詞典》
现成(現成)xiàn chéng
(1).现在成为。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行法门·礼舍利宝塔门》:“应以相好,蒙利者所以现成正觉,坐菩提树。”
(2).本来已有的,已准备好的。《古尊宿语录·示禅人心要》:“盖现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朱子语类》卷四四:“他只是用这般现成句。”《西游记》第三回:“ 悟空 心中想道:‘这里定有现成的兵器,我待下去买他几件。’”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六:“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
(3).指已有或准备好的事物。 明 高攀龙 《说类·示学者》:“古人何故最重读书?书是古人所经歷,欲后人享现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漢語大詞典》
(2).本来已有的,已准备好的。《古尊宿语录·示禅人心要》:“盖现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朱子语类》卷四四:“他只是用这般现成句。”《西游记》第三回:“ 悟空 心中想道:‘这里定有现成的兵器,我待下去买他几件。’”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六:“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
(3).指已有或准备好的事物。 明 高攀龙 《说类·示学者》:“古人何故最重读书?书是古人所经歷,欲后人享现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漢語大詞典》
观自在(觀自在)guān zì zài
观世音 的别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中有 阿嚩卢枳低溼伐罗菩萨 像。”注:“ 唐 言 观自在 。”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套曲:“人説 观自在 活菩萨,堪夸。 普陀山 几时曾到他,更隔着海角天涯。”《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心经》是更要紧的, 观自在 又是女菩萨,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参见“ 观世音 ”。 ——《漢語大詞典》
人人 rén rén
(1).每个人;所有的人。《礼记·表记》:“ 子 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孟子·离娄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人人自重,耻言人过。” 艾青 《〈诗选〉自序》:“人人喜欢听真话。”
(2).用以称亲昵者。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箇人人共。” 元 无名氏 《沉醉东风》曲:“花有清香月有阴,少一箇人人共寝。”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贻误》:“遥忆乡关,有个人人凝望眼。” ——《漢語大詞典》
(2).用以称亲昵者。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箇人人共。” 元 无名氏 《沉醉东风》曲:“花有清香月有阴,少一箇人人共寝。”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贻误》:“遥忆乡关,有个人人凝望眼。” ——《漢語大詞典》
具足 jù zú
(1).犹具备。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善善恶恶,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百喻经·认人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钱财。” 元 德异 《〈坛经〉序》:“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我是相信在产业未进步、物质条件未具足的国度中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
(2).充足。 许地山 《债》:“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 ——《漢語大詞典》
(2).充足。 许地山 《债》:“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