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劫火洞昏,玉躞金题,

岳珂宋代〕《太宗皇帝处分手札御书赞

於赫炎图,真主勃兴,
人文其昌。天开神机,
海岳洗氛,龟龙发祥。
明明庙谟,麾指变更,
著于宸章。十行之颁,
六合驿行,动罔不臧。
片幅所传,神护鬼呵,
积于缣缃。笔纵墨浓,
奇正迭参,芸阁之藏。
臣传此札,字体静严,
意态斋庄。或指以疑,
臣谓不然,各适所当。
前朝大臣,帝心所祗,
理异寻常。岂以军书,
龙战鹰扬,而可比方。
或敬而咨,或召而亲,
都俞岩廊。帝心所形,
帝札所存,默寓弛张。
璆琅鸣琚,佩玉以趋,
韬锋斂铓。辟阖坤乾,
风霆云烟,万世所望。
意春当时,左右拱承,
日思赞襄。君臣同心,
始于一堂,以达八荒。
后三百年,来瞻奎躔,
犹知激昂。有伟副车,
承平之储,印以含光。
劫火洞昏,玉躞金题,
犹识褾装。於昭帝图,
诏于后昆,不愆不忘。
惟天纵之能,惟心之亨,
惟断之刚。臣得其真,
宝以昭之,冠于百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劫火玉躞金题

劫火 jié huǒ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漢語大詞典》
洞 dòng《國語辭典》

洞 [ dòng ]

  1. 深穴。如:「壁洞」、「山洞」。
  2. 穿破的孔。如:「衣服破了一个洞。」
  3. 口语中用来代替数目字的「零」。如:「洞洞拐」。
  1. 深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1. 透澈、明白。如:「洞悉」、「洞察」。

洞 [ tóng ]

  1. 参见「澒洞」、「洪洞县」等条。
昏 hūn《國語辭典》

昏 [ hūn ]

  1. 傍晚,日暮的时候。如:「黄昏」、「晨昏定省」。《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日中以争,至于昏。」
  2. 婚姻。《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是时突厥再上书求昏,帝未报。」通「婚」。
  1. 暗,光线不明。如:「昏暗」、「昏黄」。《文选·左思·吴都赋》:「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2. 不明、不清楚。如:「老眼昏花」。唐·韩愈〈与崔群书〉:「目视昏花,寻常闲便不分人颜色。」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老眼虽昏,早已看真了。」
  3. 神志不清的。如:「头昏」、「昏头昏脑」。《书经·多方》:「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
  4. 不明事理的。如:「昏庸」、「昏君」。
  1. 丧失知觉。如:「昏迷」、「昏厥」。《聊斋志异·卷一·鬼哭》:「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昏不知人者数日矣。」
  2. 迷惑。《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昏于小利,惑于嗜欲。」
玉躞 yù xiè
亦作“ 玉爕 ”。
(1).玉质的书画卷轴。 明 杨慎 《画品·金题玉躞》:“《海岳书史》云: 隋 唐 藏书皆金题、玉躞、锦贉、绣裭。金题,押头也;玉躞,轴心也。” 明 王世贞 《定武兰亭真本歌》:“玉爕金题岂增贵,连城照乘难为直。”
(2).指书画。 宋 米芾 《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嗟尔方来眼次洗,玉躞金题半归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虽金题玉躞,插架盈箱,亦何异于市中之骨董铺邪?” 清 龚自珍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五韵》:“金题间玉躞,发之羡且怖。读罢心怦怦,愿化此中蠹。”  ——《漢語大詞典》
金题(金題)jīn tí
泥金书写的题签。 宋 米芾 《书史》:“嗟尔方来眼须洗,玉躞金题半归 米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