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黄钟蕴声调,白玉那缁磷。

权德舆唐代〕《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

受氏自有殷,树功缅前秦。圭田接土宇,侯籍相纷纶。
道义集天爵,菁华极人文。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祖德蹈前哲,家风播清芬。先公秉明义,大节逢艰屯。
独立挺忠孝,至诚感神人。命书备追锡,迹远道不伸。
小生谅无似,积庆遭昌辰。九年西掖忝,五转南宫频。
司理因旷职,曲台仍礼神。愧非夔龙姿,忽佐尧舜君。
内惟负且乘,徒以弱似仁。岂足议大政,所忧玷彝伦。
叔父贞素履,含章穷典坟。百氏若珠贯,九流皆翚分。
黄钟蕴声调,白玉那缁磷。清论坐虚室,长谣宜幅巾。
开关接人祠,支策无俗宾。种杏当暑热,烹茶含露新。
井径交碧藓,轩窗栖白云。飞沉禽鱼乐,芬馥兰桂薰。
经术弘义训,息男茂嘉闻。筮仕就色养,宴居忘食贫。
四方有翘车,上国有蒲轮。行当反招隐,岂得常退身。
秦吴路杳杳,朔海望沄沄.侍坐驰梦寐,结怀积昏昕。
发函捧新诗,慈诲情殷勤。省躬日三复,拜首书诸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钟声调白玉缁磷

黄钟(黄鐘)huáng zhōng
亦作“黄鐘”。
(1).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撞黄钟,歌大吕,开閶闔,与天语。” 明 宋濂 《凤阳府新铸大锺颂》:“ 濂 闻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钟又为黄钟之本。所谓景钟,大钟也。” 清 龚自珍 《臣里》:“麟、凤、狗不并续,不知动类大也;芝朮、灌木不并续,不知植类众也;珠玉、黄鐘、虎子、威窬不并寿,不知古器之賾。”参见“ 黄钟毁弃 ”。
(2).乐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孔颖达 疏:“黄钟宫最长,为声调之始,十二宫之主。”《吕氏春秋·适音》:“黄鐘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陈奇猷 校释:“黄鐘即今所谓标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黄鐘是所有乐律之标準……黄鐘既是标準音,则自黄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黄鐘是清浊之衷。” 汉 马融 《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私契》:“羽越清脆,黄钟最浊,正宫雄壮,商角冷落,这其间就里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韩愈 《芍药赋》:“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钱仲联 集释引 方世举 注:“《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黄钟。’按:黄钟,宫音,君也。句言不属,当谓 王司马 本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为司马。”参见“ 十二律 ”。
(4).以黄钟调为基音之乐曲。《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聊即便安之所,奏黄钟而歌大成,行咏文明之章,荐英祖而享神考。”
(5).敬称他人之诗文。 宋 陆游 《与高安刘丞游大愚观壁间两苏先生诗》诗:“尚想来游时,黄钟賡大吕。”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
(6).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鐘。” 高诱 注:“黄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阳气聚於黄泉之下也。” 汉 蔡邕 《独断》:“ 周 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律中黄钟,言阳气踵黄泉而出,故以为正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黄钟应律始归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7).指与冬至日相应的律管。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算家又言黄钟为万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黄钟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万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鐘》《白紵》。” 陈铁民 等校注:“《黄鐘》,曲名,即《黄鐘乐》,参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漢語大詞典》
蕴 ( 藴 蘊 ) yùn
蕴 [ yùn ]
     ◎ 积聚,蓄藏,包含:~蓄。~藏。~结(郁结)。~~(多指暑气郁积)。~含。~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藉(jiè)(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
声调(聲調)shēng diào
(1).音乐的曲调或诗文的节奏。《晋书·嵇康传》:“夜半,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 康 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絶伦。”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吾将譟礼乐,声调摩清新。” 清 沈钧德 《〈元诗别裁集〉序》:“读《百一钞》,渢渢乎,洋洋乎,气格声调,进乎古矣。” 吕叔湘 《语文常谈·声韵调》:“有人能用马头琴等乐器模仿唱戏,熟习那段戏词的人就能从那声调的高低升降上听出字眼来。”
(2).指说话时的腔调。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 银凤 的声调里还是带着她一向的坚定,只是有些匆忙。”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一脸的忧郁,声调也很凄楚。”
(3).汉字字音的高低升降。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另有轻声。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  ——《漢語大詞典》
白玉 bái yù
(1).白色的玉。亦指白璧。《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衣白衣,服白玉。”《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晋书·慕容德载记》:“ 障水 得白玉,状若璽。”《红楼梦》第四回:“ 贾 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至于青瑶窗里,明月初回;白玉房前,垂杨自见。”
(2).喻指豆腐。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豆腐诗》:“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漢語大詞典》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1.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1.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1.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1.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1.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1.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1.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1.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2.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1.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1.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1.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缁磷(緇磷)zī lín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何晏 集解:“ 孔 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皁。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喻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后亦以“緇磷”喻操守不坚贞。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緇磷谢清旷,疲薾慙贞坚。” 唐 韦应物 《寄令狐侍郎》诗:“宠辱良未定,君子岂緇磷。” 宋 曾巩 《相制二》:“今得其人,詔于尔众,某行无緇磷,学有本原,材諝智谋,淑问惟旧。” 清 唐孙华 《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诗:“幸君闭影守穷庐,坚白超然免緇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