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柳絮风前欹枕卧,荷花香里棹舟回。

方干唐代〕《许员外新阳别业

兰汀橘岛映亭台,不是经心即手栽。满阁白云随雨去,
一池寒月逐潮来。小松出屋和巢长,新径通村避笋开。
柳絮风前欹枕卧,荷花香里棹舟回。园中认叶封林草,
檐下攀枝落野梅。莫恣高情求逸思,须防急诏用长材。
若因萤火终残卷,便把渔歌送几杯。多谢郢中贤太守,
常时谈笑许追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柳絮风前荷花香里棹舟

柳絮 liǔ xù
(1).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復随风。”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説好了,才不落套。” 杨朔 《〈铁流〉的故事》:“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风前(风前)
唐 王邕 湘灵鼓瑟 波外声初发,风前曲正长。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唐 刘禹锡 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唐 孟郊 横吹曲辞 其二 折杨柳 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
唐 王建 答寄芙蓉冠子 枕上眠常戴,风前醉恐柔。
唐 杜牧 郡斋独酌 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傍。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
唐 曹唐 送羽人王锡归罗浮 风前整顿紫荷巾,常向罗浮保养神。
唐 杜荀鹤 别四明钟尚书 风前柳态闲时少,雨后花容淡处多。  ——《骈字类编》
欹 qī《國語辭典》

欹 [ yī ]

  1. 倾斜不正。《荀子·宥坐》:「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1. 表示赞叹。通「猗」。
枕 zhěn《國語辭典》

枕 [ zhěn ]

  1. 睡卧时头颈部所垫的东西。如:「凉枕」。《说文解字·木部》:「枕,卧所以荐首者。」《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
  2. 鱼头中似丁形的骨头。《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晋·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1. 垫在底下的。如:「枕木」。

枕 [ zhèn ]

  1. 用枕头或其他东西垫头。如:「枕戈待旦」。《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
  2. 依傍、邻靠。《汉书·卷六四·严助传》:「南近诸越,北枕大江。」《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
卧 wò
卧 [ wò ]
  1.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2.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荷花 hé huā
莲的花。夏天开放,为红色或白色,有清香。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之七:“荷花开后 西湖 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緑盖随。”《红楼梦》第三一回:“ 翠缕 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 茅盾 《烟云》十一:“这时候,荷花已经开残,有了小莲蓬儿了。”  ——《漢語大詞典》
香里(香里)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 柳絮风前欹枕卧,荷花香里棹舟回。  ——《骈字类编》
棹舟 zhào zhōu
亦作“櫂舟”。 划船。《诗·卫风·竹竿》“檜楫松舟” 毛 传:“楫,所以櫂舟也。” 汉 孔融 《与王朗书》:“知櫂舟浮海,息驾 广陵 。” 唐 李赤 《丹阳湖》诗:“少女棹舟归,歌声逐流水。” 前蜀 韦庄 《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掺袂客从花下散,棹舟人向镜中归。”  ——《漢語大詞典》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1.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2.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4.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5.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6.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7.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2. 量詞:➊ ​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3.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