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韵。【乔牌儿】至如于俺亲,怎敢对人问。

未知作者元代〕《【双调】夜行船_院宇深沉人

院宇深沉人静悄,冷清清宝兽烟消。四壁秋虫,一帘疏雨,两般儿斗来相恼。
  【幺】一夜先争十岁老,闷厌厌情绪无聊。都为些子欢娱,霎时恩爱,惹一
场梦魂颠倒。
  【挂玉钩序】意厮投,心相乐。瞒昧爷娘,准备下窝巢。月下期,星前约,
两遍三遭。人憔,女伴店,闲家哨,柳青行冷句儿般调。不堤防烈火烧祆庙,
阻断佳期,拆散鸾交。
  【幺】难熬,目下别离,时间阻隔。心上思量,口内店着。受惨切,怀忧
抱,日日朝朝。娘噍,觅殴寻争叫!把少年身分与才料。得个妇名儿胜似闲花草,
怕不待寻个久远前程,恐不坚牢。
  【尾声】两三番个嫁字儿看看道道,来到口角头连忙咽了。今世里离散买休
多,欢娱的到头少。
  纵有阳台无故人,空闲了雨雨云云。彩凤空闲,玉箫声尽,风月数载绝伦。
  【幺】多绪多情病身,今番又索着昏。眼角排情,眉尖传信,谁当得恁般丰
韵。
  【乔牌儿】至如于俺亲,怎敢对人问。惯曾经过莺花阵,这番愁又新。
  【幺】未得一夜恩,先信了满怀闷。十分模样十分俊,料应不会村。
  【尾声】求知人意相随顺,简帖儿须当再本。口儿里不抢白,心儿里便是肯。 忆所见
  缺月风帘碎影筛,碧纱厨酒乍醒来。雾鬓支鬟,柳腰花面,多情恁时安在。
  【风入松】杏花深处小亭台,犹作梦魂猜。东风邂逅逢娇态,麝兰散满闲阶。
罗袜凌波半窄,春衫可体新裁。
  【落梅风】眉尖上眼挫侧,先留下几分恩爱。怕人知得地里佯不采,徐行过
玉阑干外。
  【胡十八】不下怀,自惊怪,悲间阻,想和谐,巫山依旧楚云埋。雁书又乖,
鱼笺倦裁,一身无限愁,十日九番害。
  【拨不断】细裁画,命合该,姻缘顷刻多成败。鬼病千般强打捱,凄凉万种
难担载,几曾得片时轻快。
  【离亭宴煞】楚阳台步步荆榛隘,担阁下两厢情色。相思卷何年结束,糊突
谜甚日明白。传示你权宁耐,切莫把鲰生见责。是送暖的意儿虚,非偷香的性儿
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至如

韵 ( 韻 ) yùn《國語辭典》

韻 [ yùn ]

  1. 聲韻學將漢字音節分為前後兩部分,開頭部分為聲,聲之後即為韻。最複雜的韻包括韻首、韻腹、韻尾三部分。參見「韻母 」條。
  2. 詩賦文學中的韻腳,或押韻之字,詩韻只考慮韻腹、韻尾是否相同。如東、公同屬一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唐·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3. 和諧的聲音。如:「琴韻悠揚」。漢·蔡邕〈琴賦〉:「于是繁絃既抑,雅韻復揚。」
  4. 神態、風度、情趣。如:「風韻猶存」、「神韻」。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史·卷二○·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若加繩染功,剖瑩乃瓊瑾。」
  1. 風雅、風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淒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乔 ( 喬 ) qiáo
乔 [ qiáo ]
  1. 高:~木。~松。~岳。~迁(自低处升高处。后喻人搬到好地方居住或升官)。
  2. 木名:~梓。
  3. 做假,装:~装。
  4. 无赖,狡诈:~才。
  5. 姓。
牌 pái《國語辭典》

牌 [ pái ]

  1. 揭示板或标志。如:「门牌」、「车牌」、「招牌」。
  2. 商标。如:「樱花牌瓦斯炉」、「大同牌电扇」。
  3. 古代的符信或凭证。如:「功牌」、「腰牌」。《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4. 神位、牌位。指置于厅堂或神龛等处,上面刻写著神仙或祖先的名讳,专供人膜拜或祭祀的木板。如:「灵牌」、「神主牌」。
  5. 一种古代的兵器,即盾牌。如:「籐牌」、「挡箭牌」。《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纪三十八·肃宗宝应元年》:「(马璘)​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
  6. 赌具或娱乐用品。如:「打牌」、「桥牌」、「纸牌」、「扑克牌」。
  7. 词或曲的曲调名称。如:「词牌」、「曲牌」。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至如 zhì rú
(1).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史记·游侠列传》:“ 韩子 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著於《春秋》,固无可言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蔡邕 铭思,独冠古今; 桥公 之鉞,吐纳典謨; 朱穆 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至如 敬通 杂器,準矱戒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
(2).连词。即便;即使。 元 乔吉 《小桃红·别楚仪》曲:“至如小子,十分不是,好处也想些儿。”
(3).连词。倘若;与其。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至如个穷人家女孩儿到十六七,或是谁家来问亲,那家来做媒,你教女孩儿羞答答説甚的。”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四折:“去时节这一科松柏树儿高似我,至如道是长得疾,莫不是雨水多。”
(4).极像。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五凤 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子谷,烛耀斋宫,十有餘日。明年祭后土,灵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时。”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俺 ǎn《國語辭典》

俺 [ ǎn ]

  1. 北方方言。指第一人称,我。《水浒传·第二回》:「俺的性命,今番难保了。」

俺 [ yàn ]

  1. 大。《说文解字·人部》:「俺,大也。」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1.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2. 婚姻:~事。
  3.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4.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5.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6.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7.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亲 [ qìng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读轻声)。
    怎 zěn《國語辭典》

    怎 [ zěn ]

    1. 如何。表疑问、询问之意。如:「怎么」、「怎说」、「怎想」。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 [ ​zě ]

    1. (一)​之又音。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2. 朝着:~酒当歌。
    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4. 跟,和:~他商量一下。
    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7. 看待,应付:~待。
    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12. 平分,一半:~开。
    13. 搀和(多指液体):~水。
    14. 量词,双:一~鹦鹉。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