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苏轼宋代〕《慈湖夹阻风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捍索桅竿篙师酣寝浪花

捍索 hàn suǒ
桅杆两边的绳索。船行驶时下垂,停泊时用以揽船。 宋 苏轼 《慈湖夹阻风》诗之一:“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五绝句》之四:“ 磨盘岭 过出 淮 东,捍索如雷百丈洪。”  ——《漢語大詞典》
桅竿 wéi gān
亦作“ 桅桿 ”。亦作“ 桅杆 ”。 船上挂帆的柱杆。 宋 苏轼 《慈湖夹阻风》诗之一:“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清 吴伟业 《再观打冰词》:“桅竿旗动吹南风,舟子喜甚呼蒙衝。”《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一片斜阳,照得水面上乱流明灭,那船上桅桿影儿一根根横在岸上。” 杨朔 《海市》:“不想过午忽然刮起一种阵风,浪头卷起来比小山都高,急的渔民把桅杆横绑在船上,压着风浪。”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啸 ( 嘯 ) xiào
啸 [ xiào ]
  1. 撮口作声,打口哨:~歌(吟咏)。~傲。~聚(互相招呼,聚集成集,如“~~山林”)。呼~。仰天长~。
  2. 动物拉长声叫:虎~。猿~。
  3.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北风呼~。海~。
  4. 飞机或子弹掠过时发出的声音:飞机尖~着冲上蓝天。炮弹呼~而过。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1.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2.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3.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1.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3.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1.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2.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1.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2.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1.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篙师(篙師)gāo shī
撑船的熟手。 唐 杜甫 《水会渡》诗:“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 宋 叶适 《上滩》诗:“篙师上滩时,面作石皤样;及其进尺寸,乃在一偃仰。” 明 何景明 《进舟赋》序:“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閒。” 清 孙枝蔚 《与张虞山等醉饮夜归》诗:“篙师笑问归何晚,定是论文向二丘。”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 陈泰 记所闻於篙师者,则云 宋 之为人勇悍狂侠,与他书又正反。”  ——《漢語大詞典》
酣寝(酣寢)hān qǐn
熟睡。《明史·太祖纪一》:“ 太祖 择驍健者五百人入衞,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清 方苞 《石斋黄公逸事》:“侧身内向,息数十转,即酣寝。”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羣番欢呼,顶佛经立誓,椎牛行炙,留公宿帐中,公解衣酣寝如常。”  ——《漢語大詞典》
浪花 làng huā
(1).亦作“ 浪华 ”。波浪互相冲击或拍击在别的东西上激起的水点和泡沫。《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南朝 梁元帝 《鸳鸯赋》:“朝浮兮浪华,夜集兮江沙。” 唐 李白 《姑熟十咏·天门山》:“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宋 陆游 《雨中独坐》诗:“ 马目山 头雨脚昏, 龙津桥 下浪花翻。” 鲁迅 《野草·死火》:“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
(2).不结果实的花。也叫狂花。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无歧而花者,皆是浪花,终无瓜矣。”
(3).任意花费。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宣谕》:“九月,説与百姓每:收割毕日,毋要浪花,守度。”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