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已而果然,乃为赋诗。

苏轼宋代〕《五色雀?并引?

.海南有五色雀,常以两绛者为长,进止必随焉,俗谓之凤凰,云久旱而见辄雨,潦则反是。
吾卜居儋耳城南,尝一至庭下,今日又见之进士黎子云及其弟威家。
既去,吾举酒祝之曰:若为吾来者,当再集也。
已而果然,乃为赋诗。
粲粲五色羽,炎方凤之徒。
青黄缟玄服,翼卫两绂朱。
仁心知闵农,常告雨霁符。
我穷惟四壁,破屋无瞻乌。
惠然此粲者,来集竹与梧。
锵鸣如玉佩,意欲相嬉娱。
寂寞两黎生,食菜真臞儒。
小圃散春物,野桃陈雪肤。
举杯得一笑,见此红鸾雏。
高情如飞仙,未易握粟呼。
胡为去复来,眷眷岂属吾。
回翔天壤间,何必怀此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已而果然赋诗

已而 yǐ ér
(1).罢了;算了。《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朱熹 集注:“已,止也。而,语助辞。” 宋 辛弃疾 《婆罗门引·别叔高》词:“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
(2).完了。 宋 范成大 《荣木》诗:“逝其须臾,坐成四时。今我不学,殆其已而。”
(3).用为死亡的讳称。 唐 元稹 《祭亡妻韦氏文》:“纵斯言之可践,奈夫人之已而!”
(4).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 少君 曰:‘此器 齐桓公 十年陈於 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 齐桓公 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 存 伏兵 萧县 ,已而 瑾 果与 溥 俱出迷离, 存 发伏击之。”
(5).后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李斯 尝为弟子,已而相 秦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过午一时,潮乃自远海来,白作一綫。已而益近,群舟动荡。”
(6).然后。《孔丛子·论书》:“ 尧 既得 舜 ,歷试诸难,已而纳之於尊显之官,使大録万机之政。”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治县极宽,不为节限,讼者从容各尽其辞;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姦民未尝不避影敛跡也。”
(7).时而。 宋 陈亮 《甲辰答朱元晦书》:“ 伯恭 晚岁亦念其憔悴可怜,欲抆拭而俎豆之,旁观皆为之嘻笑,已而嘆骇,已而怒駡。”  ——《漢語大詞典》
果然 guǒ rán
(1).饱足貌;隆起貌。《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成玄英 疏:“果然,饱貌也。” 宋 范成大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饥饱之度,不得过分,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
(2).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韩非子·内储说下》:“﹝ 文公 ﹞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曰:‘无忧, 瞿 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德宗 顾列谓宰相曰:‘第几人,必 王某 也。’果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杏》:“予初不信,而试之,果然。” 杨朔 《秘密列车》:“果然不久, 义县 解放, 锦州 也拿下来。”
(3).兽名。长尾猿。 唐 元稹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果然皮胜锦,吉了舌如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果然》:“果然,仁兽也。出西南诸山中,居树上。状如猨,白面黑颊,多髯而毛采斑斕,尾长于身,其末有歧。”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赋诗(賦詩)fù shī
吟诗;写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纱帽乌皮几,閒居懒赋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长在 北平 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