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育草木蕃,永言自求福。

湛若水明代〕《和杨少默九日怀菊之作用九章韵而约之

采采篱内花,少间复耻独。采之欲何为,幽香难入俗。

吾衰虑芳歇,岁晏日不足。薄言采群芳,天地归一掬。

霜高草木黄,孤秀媚空谷。自非金刚姿,孰致后凋曲。

圣人贵松柏,卫风咏菉竹。爱此柴桑操,纳尔于大麓。

登高发雅颂,被之三尺木。手弄无弦君,眦决飞鸿目。

谁能继此曲,此曲情何极。顾谓二三子,菁莪歌乐育。

一育草木蕃,永言自求福。我福在百顺,神不疾而速。

四时自运行,天道尚往复。怀人倘不遐,吾以献芹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草木永言求福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育 yù《國語辭典》

育 [ yù ]

  1. 生育。如:「生兒育女」。《易經·漸卦·九三》:「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後漢書·卷四四·張禹傳》:「鄧太后以殤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內。」
  2. 成長。《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雪霜雨露時,則萬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文選·潘岳·秋興賦》:「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託。」
  3. 撫養、培養。如:「養育」、「教育」、「育幼院」。《易經·蒙卦·彖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詩經·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1. 姓。如上古時代有育唐。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蕃 fán《國語辭典》

蕃 [ fán ]

  1. 茂盛。《说文解字·艸部》:「蕃,艸茂也。」《易经·坤卦·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2. 众多。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视驼所种树,或移徒,无不活;且硕茂蚤茂实以蕃。」通「繁」。
  1. 滋生、繁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诗:「夏余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2. 屏蔽、保障。《书经·微子之命》:「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通「藩」。

蕃 [ fān ]

  1. 旧时对外国或边境少数民族的称呼。如:「吐蕃」、「吐鲁蕃」。通「番」。
  1. 来自外国或外族的。如:「蕃茄」、「蕃薯」。通「番」。
永言 yǒng yán
长言;吟咏。《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孔 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晋 何敬祖 《杂诗》:“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援 灵均 以永言兮,绎 羲 文 之所指。”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求福 qiú fù
求神赐福。《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国语·周语上》:“不禋於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佛老倡欺世异説,使后世人人迷於求福,不修人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