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陆并廊庑,班傅参伯仲。
穷冬客潞河,风顽石亦冻。愁如虎狼秦,欲避苦无洞。
走寻吾好友,狂谈快始纵。归携《横云集》,秉烛饮且诵。
满室烟冥冥,翛然廓尘霿。君才信奇绝,啾鸟一威凤。
潘陆并廊庑,班傅参伯仲。诗篇尤巨擘,郁乎作文栋。
歌行勇可贾,律绝姿善弄。想当墨濡豪,有若鞭就鞚。
百家效驰驱,万象随磬控。伐材歌章辨,槃柢风雅颂。
神瀵轩其波,天衣灭尽缝。匪独工设色,兼亦妙托讽。
音激中散哀,时感太傅恸。麾彼詅痴符,饷之益智粽。
睥睨在三唐,不知世有宋。于戏如斯人,乃困苜蓿俸。
射策失甲乙,徇铎劳倥偬。令我块难平,欲叩九阍讼。
忆昔定交因,新声卖花送。款关夜相访,嘤鸣和簧哢。
见即超故知,盖倾忱已贡。淄渑证味合,城府谢甲衷。
从兹数晨夕,书史互磨砻。寒解淮阴衣,眠欹鲖阳瓮。
属意各千秋,语不顾惊众。刚肠取舍同,胜游追逐共。
秀莹落拓者,散木谁赏赣。先生加咳唾,腐草得露种。
握兰齿以序,攻茅痼必中。养性无嫉情,譬诸饮乳湩。
手词更招邀,角酒闲陪从。敢狎齐晋盟,窃效邹鲁閧。
屈指今十年,转瞬春过梦。衰毛星半皤,窘状月屡空。
回首光景非,怦怦此心恫。赁改梁鸿舂,机断苏蕙综。
南宫三点额,望杏尚余痛。幽忧日抱疾,恒铸岛佛供。
章句何足臧,君言岂我哄。缅怀古人志,生才定有用。
先生人中杰,余事继文统。眼小四沧溟,胸吞九云梦。
终当曳绣裳,与世覆锦幪。大鼓掀天风,直扫挂树凇。
露布下吴越,持节复秦雍。吐气壮吾侪,诗仍以人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潘陆(潘陸)pān lù
(1). 晋 文学家 潘岳 和 陆机 的并称。《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 元康 , 潘 陆 特秀。”《南齐书·文学传论》:“ 潘 陆 齐名, 机 岳 之文永异。” 唐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诗:“ 潘 陆 应同调, 孙 吴 亦异时。”
(2).泛指文人学士。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潘 陆 词锋骆驛飞, 张 曹 翰苑纵横起。”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一日休沐无所向,森森 潘 陆 随车障。”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文人学士。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潘 陆 词锋骆驛飞, 张 曹 翰苑纵横起。”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一日休沐无所向,森森 潘 陆 随车障。”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廊庑(廊廡)láng wǔ
堂前的廊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赐金,陈之廊廡下。”《汉书·窦婴传》引此文, 颜师古 注:“廊,堂下周屋也。廡,门屋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通泉绕阶除,疏巖置廊廡。” 梁思成 《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 ——《漢語大詞典》
班傅 bān fù
汉 班固 和 傅毅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至於 班 傅 之《北征》《西巡》,变为序引,岂不褒过而谬体哉!” ——《漢語大詞典》
参 ( 參 ) cān/shēn/cēn/sān《國語辭典》
参 [ sān ]
名- 三的大寫。
伯仲 bó zhòng
(1).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汉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传》:“问其姓。曰:‘ 张 。’问伯仲之次。曰:‘最长。’”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 清 钮琇 《觚賸·佞佛》:“ 魏里 丁清 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
(2).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 东林 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 清 曹寅 《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
(3).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
(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晋 王羲之 《与谢安书》:“ 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 ,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 崑崙 之伯仲也。”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学穷 游 夏 之渊源,文列 班 杨 之伯仲。”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 西山 兰若, 碧云 、 香山 相伯仲。”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四章:“ 中国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参见“ 伯仲之间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 东林 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 清 曹寅 《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
(3).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
(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晋 王羲之 《与谢安书》:“ 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 ,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 崑崙 之伯仲也。”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学穷 游 夏 之渊源,文列 班 杨 之伯仲。”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 西山 兰若, 碧云 、 香山 相伯仲。”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四章:“ 中国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参见“ 伯仲之间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