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

仁俭唐代〕《乐道歌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违人不了色空,智者本无违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不要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隽。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游他州郡。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

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充饥斋时一顿

寅 yín《國語辭典》

寅 [ yín ]

  1. 地支的第三位。
  2. 时辰名。约当于上午三时至五时。
  3. 同寅的简称。
  4. 姓。如元代有寅午辰。
  1. 恭敬。《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1.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2.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1.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2.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3.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1.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2.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1. (一)​之又音。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1.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4. 姓。如汉代有用虬。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1.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1.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粥 zhōu/yù《國語辭典》

粥 [ ​zhōu ]

语音
  1. 稀饭。如:「小米粥」、「广东粥」、「牛肉粥」。

粥 [ yù ]

  1. 卖。《礼记·曲礼下》:「君子虽贫,不粥祭器。」《孔子家语·卷七·刑政》:「果实不时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不粥于市。」同「鬻 」。
  2. 养。《周礼·秋官·修闾氏》:「掌比国中宿互柝者,与其国粥。」汉·郑玄·注:「粥,养也。」
  3. 嫁出。《礼记·檀弓上》:「请粥庶弟之母。」汉·郑玄·注:「粥,谓嫁之也。」

粥 [ ​zhù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充饥(充饑)chōng jī
亦作“ 充饥 ”。 进食解饥。 唐 长孙佐辅 《陇西行》:“射雁旋充飢,斧冰还止渴。”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一折:“你将此饭与俺暂且充饥。”《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就是饭,也不过是粗糲之物,又怕众人抢夺,交了足钱,方纔取出来与你充饥。”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六章:“﹝大妈﹞想买点东西充饥,身上又没有带钱。”
见“ 充飢 ”。  ——《漢語大詞典》
斋时(齋時)zhāi shí
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鐘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鉢也,次鸣大鐘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説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飧 sūn《國語辭典》

飧 [ sūn ]

  1. 晚饭。《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汉·赵岐·注:「朝曰饔,夕曰飧。」
  2. 煮熟的饭菜。如:「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3. 便饭。《仪礼·聘礼》:「宰夫朝服设飧。」汉·郑玄·注:「食不备礼曰飧。」
  1. 以水泡饭。《礼记·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唐·孔颖达·正义:「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
一顿(一頓)yī dùn
(1).一停;稍微休息。 汉 扬雄 《太玄赋》:“忽万里而一顿兮,遇列仙以託宿。”
(2).表数量。用于吃饭、打骂、说话等,犹言一次,一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欲乞一顿食耳。”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我欲笞汝一顿。”《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被 张进宝 着实的駡了一顿。”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3).一起;一下子。《晋书·刘寔传》:“或举所贤,因及所念,一顿而至,人数猥多,各言所举者贤。”《西游记》第九十回:“被他奔入楼中,张开口,把 三藏 与老王父子一顿噙出。”《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婆留 ﹞便将元宝碎银及酒器首饰,一顿交付与 戚汉老 。”《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 狄希陈 使性谤气,一顿穿上袄裤,繫上袜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