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喝当头雷电奔,人闻说亦闇消魂。

释祖钦宋代〕《偈颂七十二首

一喝当头雷电奔,人闻说亦闇消魂。
看来何止聋三日,直到如今海岳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喝当头雷电消魂

一喝 yī hē
一声叱咤。佛教禅师于弟子参见时,常大喝一声,断其妄想,以示警醒。如 百丈 参问 马祖道一 , 马祖 振威一喝。后 百丈 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 马大师 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参见“ 棒喝 ”。  ——《漢語大詞典》
当头(當頭)dāng tóu
(1).正对面;迎头。 唐 王建 《宫词》之三二:“红蛮桿拨贴胸前,移坐当头近御筵。”《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邵氏 ﹞提起解手刀,望 得贵 当头就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一路走回兴隆栈,当头遇了 丁作之 ,不觉心中又是一动。”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 关大妈 像给人当头打了一棍,扶着墙慢慢坐到地上。”
(2).为首;带头。《三国志平话》卷上:“当头两行八人,紫袍金带,象简乌靴,未知官大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来了一羣人,当头一个身穿一件蜜色寧绸单缺襟袍。” 王任重 《共产党员要坚持共产主义克服个人主义》:“私字当头,蝇利必争。”
(3).缝在被子一端,作为前后标志并有防脏作用的布。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紞》:“予谓被之有紞,若今时当头矣。 吴 中方言,以被识为当头。紞当声相近。”
抵押品;典押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那押的当头,须不曾讨得去,在个捉头儿的 黄胖哥 手里。”《西游记》第四二回:“你今要当头,情愿将此为当。” 清 李渔 《玉搔头·拾愁》:“天公不使良缘漏,留住琼簪做当头。”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第一次从 常州 出门求学,亏得你当了当头借给我川资。”  ——《漢語大詞典》
雷电(雷電)léi diàn
亦作“靁电”。
(1).打雷和闪电。《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后汉书·列女传·许升妻》:“是日疾风暴雨,靁电晦冥。”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三幕:“忽然雷电震闪,大雨滂沱。”
(2).喻天子的雷霆之怒。《周书·尉迟运王轨等传论》:“ 颜之仪 风烈凛然,正辞以明节,崎嶇雷电之下,仅而获济。”
(3).以雷比刑罚,以电比人之明察,比喻朝廷严明的法律。《易·噬嗑》:“《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孔颖达 疏:“雷电欲取明罚勑法可畏之义,故连云雷电也。” 明 张居正 《答山东抚院李渐庵言吏治河漕书》:“故今振举纲维,精覈吏治,章之以雷电,悬之以象魏。”
(4).比喻执法严明,断狱迅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 程侯 昔使 西山 下,金印出怀光满把。坐驰雷电破姦伏,力送春阳煦鰥寡。”  ——《漢語大詞典》
奔 bēn/bèn《國語辭典》

奔 [ bēn ]

  1. 急走。如:「狂奔」、「奔跑」、「奔驰」。《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2. 赶赴、赴投。如:「疲于奔命」。《左传·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𫊸送葬。」
  3. 逃走、逃亡。如:「林冲夜奔」。《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文选·李康·运命论》:「卒散于阵,民奔于邑,城池无藩篱之固,山川无沟阜之势。」
  4. 女子不按礼教规定,而与男子私自结合。如:「私奔」。《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1. 快走的、急驰的。如:「奔瀑」。《文选·枚乘·七发》:「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 姓。如五代时后晋有奔洪进。

奔 [ bèn ]

  1. 直往、投向。如:「各奔前程」、「投奔自由」、「直奔目的地」。《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来。」
  2. 年龄接近于……。《红楼梦·第七六回》:「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闇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闭门、关门。《说文解字·门部》:「暗,闭门也。」
      2. 蒙蔽、遮掩。《荀子·不苟》:「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
      3. 湮没。《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
      4. 不了解。《墨子·修身》:「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
      1. 阴暗、混浊。《庄子·让王》:「今天下暗,周德衰。」《后汉书·卷三○下·郎𫖮传》:「窃见正月以来,阴暗连日。」
      2. 昏昧、糊涂。《荀子·天论》:「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文选·潘岳·西征赋》:「主暗而臣嫉,祸于何而不有。」
      1. 黄昏、夜。《礼记·祭义》:「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
      2. 愚昧的人。《荀子·成相》:「世之殃,愚暗堕贤良。」

      暗 [ ān ]

      1. 守丧的屋子。《文选·潘岳·西征赋》:「天子寝于谅暗,百官听于冢宰。」
      1. 熟悉。《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通「谙」。
      消魂 xiāo hún
      销魂。灵魂离散。形容极度的悲愁、欢乐、恐惧等。 唐 綦毋潜 《送宋秀才》诗:“秋风一送别,江上黯消魂。” 宋 陆游 《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忆自 梁州 入 剑门 ,关山无处不消魂。” 明 张四维 《双烈记·灭丑》:“神兵到处,闻者即消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枕上餘香,帕上餘香,消魂滋味,才从梦里尝。” 清 龚自珍 《湘月》词:“怨去吹簫,狂来説剑,两样消魂味。” 蒋光慈 《短裤党》二:“唉!好消魂的鸦片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