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名-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 参见「影印 」条。
-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名-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架 jià《國語辭典》
架 [ jià ]
名- 泛指一般有线条组织,具支撑或搁置作用的结构体。如:「鹰架」、「屋架」、「骨架」、「衣架」、「葡萄架」、「书架」。唐·白居易〈秦中吟·伤宅〉:「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 身段和姿势。如:「架势十足」。
- 量词。计算飞机或机器等的单位。如:「百架飞机」、「一架机器」、「两架电视机」。
- 搭设。如:「架桥」、「架帐棚」、「架梯子」。
- 以一物加在另外一物之上。如:「把砖头架上去。」、「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 搀扶。往往带有强制的意思。如:「绑架」、「架住他!别让他跑了!」
- 互相殴打、争吵。如:「打架」、「吵架」、「劝架」。
- 抵挡。如:「招架」、「用手架住他的来拳。」
- 虚构、捏造。《金瓶梅·第七四回》:「各人衣饭,他平白怎么架你是非?」
金梯
唐 常建 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 金梯与天接,几日来相逢。
唐 李颀 杂歌谣辞 郑樱桃歌 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
唐 欧阳詹 汝川行 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
唐 王建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 合归兰署已多时,上得金梯亦未迟。 ——《骈字类编》
唐 李颀 杂歌谣辞 郑樱桃歌 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
唐 欧阳詹 汝川行 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
唐 王建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 合归兰署已多时,上得金梯亦未迟。 ——《骈字类编》
坚持(堅持)jiān chí
执意不改,始终如一。《新唐书·元澹传》:“岂悟章句之士,坚持昔言,摈压不申,疑於知新,果於仍故?”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若坚持固辞,是故违君命,罪有所归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而老爷坚持此议,倘事有不测,则灭族之祸不远。” 毛泽东 《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漢語大詞典》
须是(須是)xū shì
(1).必须;定要。强调某种情况。《宣和遗事》后集:“须是忍耐强行,勿思佗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本为葬父,故此卖身,须是完葬事过,才好去得。”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表演须有目的:须是使得观众在看了表演之后,对于人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2).本是。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我须是读书人凌云豪气,偏遇这泼虔婆全无顾忌。”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你本是 赵盾 家堂上宾,我须是 屠岸贾 门下人。”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3).总是;终是。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一折:“虽然俺心下有,我须是脸儿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第五来 欢郎 虽是未成人,[ 欢 ]俺呵,打甚么不紧,[ 旦 ]须是 崔 家后代孙。” ——《漢語大詞典》
(2).本是。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我须是读书人凌云豪气,偏遇这泼虔婆全无顾忌。”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你本是 赵盾 家堂上宾,我须是 屠岸贾 门下人。”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3).总是;终是。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一折:“虽然俺心下有,我须是脸儿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第五来 欢郎 虽是未成人,[ 欢 ]俺呵,打甚么不紧,[ 旦 ]须是 崔 家后代孙。”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