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玄珠 xuán zhū
(1).黑色明珠。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南齐书·张融传》:“蟕蠵瑁蛑,綺贝绣螺。玄珠互綵,緑紫相华。” 元 王逢 《游昆山怀旧伤今》诗:“玄珠探 甓社 ,白马饮 浙水 。”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今日所谓识时之彦,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寳赤菽以为玄珠。”
(2).道家、佛教比喻道的实体,或教义的真谛。《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陆德明 释文:“玄珠, 司马 云:‘道真也。’” 晋 支遁 《咏怀》诗之二:“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唐 陆敬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诗:“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3).比喻贤才或宝贵的事物。《北齐书·文苑传序》:“辞人才子,波骇云属……人谓得玄珠於 赤水 ,策奔电於 崑丘 。”此喻人才。《云笈七籤》卷六六:“夫论还丹,皆至药而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灵异。”此喻丹药。 宋 黄庭坚 《和苏子瞻》诗:“翰林貽我东南句,窗间默坐得玄珠。” 任渊 注:“玄珠,以比 东坡 之诗。”
(4).比喻葡萄。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索罔象之玄珠,荐清明於玉杯。” 明 刘基 《题画蒲萄卷子》:“迎风翠羽憣憣动,带露玄珠纂纂垂。”
(5).指墨。 金 元好问 《赋南中杨生玉泉墨》:“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漢語大詞典》
(2).道家、佛教比喻道的实体,或教义的真谛。《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陆德明 释文:“玄珠, 司马 云:‘道真也。’” 晋 支遁 《咏怀》诗之二:“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唐 陆敬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诗:“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3).比喻贤才或宝贵的事物。《北齐书·文苑传序》:“辞人才子,波骇云属……人谓得玄珠於 赤水 ,策奔电於 崑丘 。”此喻人才。《云笈七籤》卷六六:“夫论还丹,皆至药而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灵异。”此喻丹药。 宋 黄庭坚 《和苏子瞻》诗:“翰林貽我东南句,窗间默坐得玄珠。” 任渊 注:“玄珠,以比 东坡 之诗。”
(4).比喻葡萄。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索罔象之玄珠,荐清明於玉杯。” 明 刘基 《题画蒲萄卷子》:“迎风翠羽憣憣动,带露玄珠纂纂垂。”
(5).指墨。 金 元好问 《赋南中杨生玉泉墨》:“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分别 fēn bié
(1).区别;分辨。《荀子·王制》:“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虽 孔 墨 之材,不能分别。”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鲁迅 《野草·狗的驳诘》:“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超凡 chāo fán
(1).超过凡俗。 明 屠隆 《綵毫记·预识汾阳》:“此人相貌奇伟,风骨超凡。”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本来他才既超凡,即使没有有意识的准备,而他在无意识中也能使他的作品合理。”
(2).指特别,异乎寻常。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这书房显得这样超凡的安静。”
(3).超然于尘世之外。指得道、成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笑道:‘似此疑惑,便是退悔道心,怎能够超凡脱浊?’”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天父説我尘限未满,仍要回到凡间,劝化全国人民,救出全国灾厄,方准超凡归仙。” ——《漢語大詞典》
(2).指特别,异乎寻常。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这书房显得这样超凡的安静。”
(3).超然于尘世之外。指得道、成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笑道:‘似此疑惑,便是退悔道心,怎能够超凡脱浊?’”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天父説我尘限未满,仍要回到凡间,劝化全国人民,救出全国灾厄,方准超凡归仙。” ——《漢語大詞典》
得道 dé dào
(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動-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