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耶 yé/yē《國語辭典》
耶 [ yé ]
名- 父亲俗称为「耶」。唐·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同「爷 」。
-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耶 [ yē ]
名- 译音用字。如:「耶稣」、「耶和华」。
指趣 zhǐ qù
亦作“ 指趋 ”。
(1).宗旨,意义。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六略》之録,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言姦辞简,指趋妙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宋 陆游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若 东坡先生 之诗,则援据閎博,指趣深远。” 朱自清 《中国歌谣·复沓格》:“这完全是声的关系,为重迭而重迭,别无指趣可言。”
(2).犹志趣。《旧唐书·李训传》:“帝见其指趣,甚奇之。” 五代 齐己 《赠白处士》诗:“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禪师。”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漢語大詞典》
(1).宗旨,意义。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六略》之録,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言姦辞简,指趋妙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宋 陆游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若 东坡先生 之诗,则援据閎博,指趣深远。” 朱自清 《中国歌谣·复沓格》:“这完全是声的关系,为重迭而重迭,别无指趣可言。”
(2).犹志趣。《旧唐书·李训传》:“帝见其指趣,甚奇之。” 五代 齐己 《赠白处士》诗:“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禪师。”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三体(三體)sān tǐ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漢語大詞典》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漢語大詞典》
周旋(週旋)zhōu xuán
亦作“ 周还 ”。
(1).运转。《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国语·越语下》:“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汉书·天文志》:“荧惑出则有大兵,入则兵散。周还止息,乃为其死丧。”
(2).谓辗转相追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杜预 注:“周旋,相追逐也。” 宋 苏轼 《和子由苦寒见寄》:“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杨朔 《火并》:“如果能有五百个武装的队员,他们便可以建立抗日政权,不怕城里那一班绅士反对,也可以进一步和敌人周旋了。”
(3).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礼记·乐记》:“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陆德明 释文:“还,音旋。” 孔颖达 疏:“周谓行礼周曲迴旋也。”《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4).引申为交往;交际应酬。 三国 魏 曹操 《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郭奉孝 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王导 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尝有座客二十餘人,逐一称赞。”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余自 嘉靖 丁巳、戊午间为青臬,前后所周还三抚臺, 刘公 来 、 傅公 颐 、 丁公 以忠 ,皆知己。”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叹完了气,他还得有说有笑的和友人们周旋。”
(5).环绕;盘曲。《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众议咸以 丹阳 地势险阻,与 吴郡 、 会稽 、 新都 、 鄱阳 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山环水绕 天台洞 ,势周旋,形曲折。”
(6).盘桓;展转;反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周旋祠宇,庭序荒芜。”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下篇:“周旋宛转,思之不得。” 清 周亮工 《朱静一诗序》:“﹝近人之诗若文﹞骤观之,非不洋洋焉煜煜焉,周旋观之,嚼蜡矣。”
(7).照顾;周济。《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当朝 裴晋公 每怀惻隐,极肯周旋落难之人。” 苏曼殊 《与刘三书》:“ 曼 前离 芜 时,已囊空若洗,幸朋友周旋,不致悲穷途也。”
(8).美好;漂亮。《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毁谤阿罗嘆(汉)果业,致令人貌不周旋。” 蒋礼鸿 通释:“﹝周旋﹞是漂亮、好看的意思。”
(1).交际;应酬。 清 戴名世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习剽窃之文,工侧媚之貌,奔走形势之途,週旋僕隶之际,以低首柔声乞哀於公卿之门。”
(2).周全;照顾。《恨海》第八回:“年伯如此週旋,真是粉身难报。” ——《漢語大詞典》
(1).运转。《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国语·越语下》:“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汉书·天文志》:“荧惑出则有大兵,入则兵散。周还止息,乃为其死丧。”
(2).谓辗转相追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杜预 注:“周旋,相追逐也。” 宋 苏轼 《和子由苦寒见寄》:“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杨朔 《火并》:“如果能有五百个武装的队员,他们便可以建立抗日政权,不怕城里那一班绅士反对,也可以进一步和敌人周旋了。”
(3).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礼记·乐记》:“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陆德明 释文:“还,音旋。” 孔颖达 疏:“周谓行礼周曲迴旋也。”《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4).引申为交往;交际应酬。 三国 魏 曹操 《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郭奉孝 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王导 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尝有座客二十餘人,逐一称赞。”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余自 嘉靖 丁巳、戊午间为青臬,前后所周还三抚臺, 刘公 来 、 傅公 颐 、 丁公 以忠 ,皆知己。”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叹完了气,他还得有说有笑的和友人们周旋。”
(5).环绕;盘曲。《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众议咸以 丹阳 地势险阻,与 吴郡 、 会稽 、 新都 、 鄱阳 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山环水绕 天台洞 ,势周旋,形曲折。”
(6).盘桓;展转;反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周旋祠宇,庭序荒芜。”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下篇:“周旋宛转,思之不得。” 清 周亮工 《朱静一诗序》:“﹝近人之诗若文﹞骤观之,非不洋洋焉煜煜焉,周旋观之,嚼蜡矣。”
(7).照顾;周济。《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当朝 裴晋公 每怀惻隐,极肯周旋落难之人。” 苏曼殊 《与刘三书》:“ 曼 前离 芜 时,已囊空若洗,幸朋友周旋,不致悲穷途也。”
(8).美好;漂亮。《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毁谤阿罗嘆(汉)果业,致令人貌不周旋。” 蒋礼鸿 通释:“﹝周旋﹞是漂亮、好看的意思。”
(1).交际;应酬。 清 戴名世 《赠蒋玉度还毘陵序》:“习剽窃之文,工侧媚之貌,奔走形势之途,週旋僕隶之际,以低首柔声乞哀於公卿之门。”
(2).周全;照顾。《恨海》第八回:“年伯如此週旋,真是粉身难报。” ——《漢語大詞典》
道理 dào lǐ
(1).事理;事物的规律。《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 乌获 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 唐 韩愈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伤?” 宋 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是时 文叔 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白乐天 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 曾大先生 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2).规矩;情理;理由。《汉书·邹阳传》:“窃闻 长君 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 长君 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 欧阳修 《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3).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 宋 王明清 《挥麈录馀话》卷二:“ 俊 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 张相公 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 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 冯梦龙 《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箇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 金陵 ,再作道理。” 吴组缃 《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 戚先生 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4).阐扬称说某种教义。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生於乱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
(5).道术;法力。《封神演义》第三七回:“今有 张桂芳 ,以左道旁门之术,征伐 西岐 。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6).道里;路途。 宋 周邦彦 《汴都赋》:“据偏守隅,则无以限西方之贡职,平道理之远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因修《一统志》,令天下皆具舆地图册,以攷疆域道理之远近,皆聚于统志馆中。” ——《漢語大詞典》
(2).规矩;情理;理由。《汉书·邹阳传》:“窃闻 长君 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 长君 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 欧阳修 《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3).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 宋 王明清 《挥麈录馀话》卷二:“ 俊 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 张相公 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 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 冯梦龙 《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箇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 金陵 ,再作道理。” 吴组缃 《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 戚先生 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4).阐扬称说某种教义。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生於乱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
(5).道术;法力。《封神演义》第三七回:“今有 张桂芳 ,以左道旁门之术,征伐 西岐 。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6).道里;路途。 宋 周邦彦 《汴都赋》:“据偏守隅,则无以限西方之贡职,平道理之远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因修《一统志》,令天下皆具舆地图册,以攷疆域道理之远近,皆聚于统志馆中。” ——《漢語大詞典》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形-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一)之语音。
九垓 jiǔ gāi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韦昭 注:“九畡,九州之极数。”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 北齐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
(2).亦作“ 九阂 ”、“ 九陔 ”。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阂亦陔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九阂 ”、“ 九陔 ”。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阂亦陔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