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九转金丹(九轉金丹)jiǔ zhuàn jīn dān
即九转丹。 宋 陆游 《次韵师伯浑见寄》:“万钉宝带知何用,九转金丹幸有闻。”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寿胡详定》词:“九转金丹成后,一朵红云深处,玉立侍虚皇。”《西游记》第五回:“老道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 ——《漢語大詞典》
鼎 dǐng《國語辭典》
鼎 [ dǐng ]
名- 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 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 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臺鼎」、「鼎輔」。
-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 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 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 大。如:「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三才 sān cái
(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 王符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 天皇 地皇 人皇 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农 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漢語大詞典》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漢語大詞典》
玉匮(玉匱)yù kuì
(1).玉制的箱子,古代天子用以秘藏玉册。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金箱玉匱,司空凭首胜之威;鶚视龙趋,将军仗万全之略。”《旧唐书·礼仪志三》:“又为玉匱一,以藏正座玉策,长一尺三寸。”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官诰荣封》:“汗马盟书藏玉匱,而今初服,得遂翔廻。”
(2).指珍藏秘籍之所。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宏览载籍,博游才义。若乃金版玉匱之书,海上名山之旨……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 ——《漢語大詞典》
(2).指珍藏秘籍之所。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宏览载籍,博游才义。若乃金版玉匱之书,海上名山之旨……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