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翻定性篇,铭揭砭愚旨。
君本洛阳人,去教关西士。岩岩百世师,肃肃横渠子。
当时受程学,著述存圣轨。故宅今何如,寂寞俯寒水。
行哉学干禄,知尔非得已。华山虽万仞,后进宜仰止。
书翻定性篇,铭揭砭愚旨。庶几坐皋比,不以道为市。
岂无郿之人,一二解臧否。平时勉旃意,新句已盈纸。
君有仕优名,予无失言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动-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 越过。如:「翻山越岭」。
-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定性 dìng xìng
(1).安定心神。《西游记》第二九回:“那国王见他丑陋,已是心惊;及听得那獃子説出话来,越发胆颤……国王定性多时,便问:‘ 猪长老 、 沙长老 ,是哪一位善於降妖?’”《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随手关了门,闷闷坐着,定性了一回。”《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
(2).事物固定的特性。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
(3).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改版书后》:“我国自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故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划分,除依据生产奴隶的定性研究之外,土地所有制的形态也应该是一个值得依据的很好的标准。”如:他曾经被错误地定性为右派。
(4).佛教语。谓禅定之性。 唐 刘商 《题道济上人房》诗:“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閒。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 ——《漢語大詞典》
(2).事物固定的特性。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
(3).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改版书后》:“我国自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故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划分,除依据生产奴隶的定性研究之外,土地所有制的形态也应该是一个值得依据的很好的标准。”如:他曾经被错误地定性为右派。
(4).佛教语。谓禅定之性。 唐 刘商 《题道济上人房》诗:“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閒。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 ——《漢語大詞典》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铭 ( 銘 ) míng
铭 [ míng ]
-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记。~心。~骨。~诸肺腑(喻永记)。
-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揭 jiē/qì《國語辭典》
揭 [ jiē ]
动- 举、高举。如:「高揭义旗」、「揭竿而起」。《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公开表露出来。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晓」。
- 掀开、拉开。如:「揭幕」、「揭锅盖」。唐·韩偓〈复偶见三绝〉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 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如:「揭膏药」、「揭疮巴」、「揭下壁报」。
- 肩负。《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 姓。如唐代有揭镇,清代有揭暄。
揭 [ qì ]
动- 提起衣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道中水漫数寸,仍揭而溯之。」
砭 biān《國語辭典》
砭 [ biān ]
名- 古时用来治病的石针。参见「砭石 」条。
- 古人用石针扎刺肌肤治病。《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 救治。唐·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诗:「又如心中疾,针石非所砭。」宋·苏轼〈择胜亭铭〉:「我铭斯亭,以砭世盲。」
- 刺、刺痛。宋·欧阳修〈秋声赋〉:「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愚 yú《國語辭典》
愚 [ yú ]
形- 笨傻、不聰明。如:「愚笨」、「愚昧無知」。《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唐·白居易〈新樂府·澗底松〉:「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 與自身有關的。如:「愚見」、「愚兄」。《戰國策·秦策五》:「臣效愚計,大王不用。」
- 欺騙、蒙騙。《孫子·九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文選·賈誼·過秦論》:「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自稱的謙詞。《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唐·劉得仁〈賀顧非熊及第其年內索文章〉詩:「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
旨 zhǐ《國語辭典》
旨 [ zhǐ ]
名- 美味的食品。《论语·阳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 心意、志趣。如:「宗旨」、「意旨」。唐·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通「恉」。
- 帝王、长上的命令。如:「圣旨」、「密旨」。《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
- 美好的。《书经·说命中》:「旨哉!说乃言惟服。」《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率宁人有旨疆土,况今卜并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