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

薛绍彭宋代〕《和米芾为梁唐不收慰问帖寄诗

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
不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
名迹后人贵,品每分真杂。
前世无大度,危乱相乘蹑。
白发如莲帽,騧马似瓜贴。
触事为不祥,凶语弃玉躞。
料简纯吉书,乃有十七贴。
当时博搜访,所得固已狭。
于此半千岁,历世同灰劫。
真圣扫忌讳,尽入淳化箧。
巍巍覆载量,细事见广业。
唐人工临写,野马成百叠。
硬黄脱真迹,勾填本摹榻。
今惟典刑在,后世皆可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圣贤尺牍吊问相酬

圣贤(聖賢)shèng xián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吾子不以 愈 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觅民贼,捨身救民是圣贤。”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一向没遇到过像 曹先生 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然 莱公 非赖 章圣 渊谋神断,先发於中,而独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圣贤相济,呜呼盛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圣贤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载下感激欲涕也。”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如生如灭理皆明,无相无为法不二,圣贤 弥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明 沈鲸 《双珠记·真武灵应》:“空中果有圣贤,猛可地威灵宣现,云霄旋转,推移路一千。”《天地会诗歌选·〈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为尊长,六拜六祖六圣贤。”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九醖备圣贤,八珍穷水陆。” 宋 苏辙 《九日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诗之三:“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金 麻革 《题李氏寓酒轩》:“我亦颇解饮,圣贤时一中。” 清 钱谦益 《采花酿酒歌示河东君》:“请从酒国徵谱牒,为尔罗缕辨圣贤。” 清 方文 《饮梅周文秋庄》诗之二:“有酒频斟酌,何论圣与贤。”参见“ 圣人 ”。  ——《漢語大詞典》
尺牍(尺牘)chǐ dú
(1).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三国志·魏志·胡昭传》:“ 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 、 邯郸淳 、 卫顗 、 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2).信札,书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 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后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禰衡 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 ,集诗三篇,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 , 随 览之,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 。”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牘。”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 郑板桥 《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3).文辞。《南史·蔡景历传》:“ 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牘,工草隶。”《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勋》:“ 少宣 长於尺牘,落笔皆有可观。”
(4).指墨迹,字迹。《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 询 初效 王羲之 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牘所传,人以为法。”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吊问(弔問)diào wèn
吊祭死者,慰问其家属。《汉书·萧望之传》:“宜遣使弔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 唐 李洞 《题咸阳楼》诗:“弔问难知之,登攀强滴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时州之东亦有狐居村民家,人共见为一白髮叟。叟与居人通弔问,如世人礼。”  ——《漢語大詞典》
相酬 xiāng chóu
(1).唱和;酬对。 唐 韩愈 《双鸟》诗:“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宋 朱熹 《再和油字韵》:“箇里竟能无一语,应慙二鸟起相酬。” 明 袁宗道 《六月三十夜同萧允升过黄思立斋头》诗:“一见生狂态,相酬多謔言。”
(2).报答;酬谢。《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某等愿送汝君归国,何以相酬?” 清 管同 《黄蛟门传》:“人或招饮食,必坚拒逃匿,须要觅牵持,不得已而后至。经数日輒相酬,其丰腆恆加倍。”  ——《漢語大詞典》
答 dá/dā《國語辭典》

答 [ dá ]

  1. 應對、回覆別人的問題。如:「回答」、「答覆」、「笑而不答」。
  2. 接受他人的恩惠而加以回報。如:「報答」、「答謝」。

答 [ dā ]

  1. 應允、對答。如:「答應」。
  2. 理睬、打招呼。如:「答理」。
  1. 參見「[[答答]]」條。
  1. 姓。如古代有陶邑大夫答子,為答姓之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