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意古隐者徒,侨家避秦乱。

曾丰宋代〕《题会昌萧帝岩

出门疑浪游,转眼逢杰观。
山斗路将穷,脚欹行大缓。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鵒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余,僧圬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虢若相唤。
萝虯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倒贵。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隐者徒,侨家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这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非汗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侨家避秦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侨家(僑家)qiáo jiā
侨居;寄住。 清 魏禧 《彭夫人家传》:“ 李自成 已破 潼关 ,乡路絶,故瘞母 平阳 ,而侨家 芜湖 池州 山中。”  ——《漢語大詞典》
避秦 bì qí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  ——《漢語大詞典》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1. 没有秩序:~套。紊~。凌~。
  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3. 混淆:~伦。败常~俗。
  4. 任意随便:~吃。~跑。
  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6. 横渡:~流。
  7. 治理:~臣。
  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