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曾丰宋代〕《题会昌萧帝岩

出门疑浪游,转眼逢杰观。
山斗路将穷,脚欹行大缓。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鵒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余,僧圬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虢若相唤。
萝虯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倒贵。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隐者徒,侨家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这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非汗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疑似杯酒酬赏

疑似 yí sì
(1).类似;近似。《荀子·正名》:“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唐 韩愈 《春雪映早梅》诗:“玲瓏开已徧,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 清 陈确 《复张考夫书》:“而弟所忧者,在疑似之乱真,为圣学千秋之计。”
(2).引申为嫌疑。《新唐书·姚璹传》:“ 璹 深探其狱,跡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金史·循吏传·高昌福》:“人有疑似被获,皆目为 宋 谍者,即杀之。”
(3).谓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吕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 宋 苏轼 《与正辅游香积寺》诗:“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髮。”《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前世以疑似之言害陷忠良者,非惟臣下被祸,兼与国家为患。” 鲁迅 《三闲集·路》:“一个乡间忽然纷传皇帝使者要来私访了,官员们都很恐怖,在客栈里寻到一个疑似的人,便硬拉来奉承了一通。”
(4).指似是而非的事物。 严复 《原强》:“其有趋时者流,自许豪杰,则剽窃外洋之疑似,以荧惑主上之聪明。”
(5).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杨兴哥 ﹞忽然得一梦,梦见 张贡生 到来……正在疑似间,听得又扣门响。” 清 黄景仁 《左二过饮赠诗》:“共此明光中,相与去疑似。敬矣千秋客,勖哉天下士。”  ——《漢語大詞典》
姑 gū《國語辭典》

姑 [ gū ]

  1. 称谓:➊ ​ 妇女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如:「舅姑」、「翁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➋ ​ 妇女对丈夫姐妹的称呼。如:「姑嫂」、「大姑」、「小姑」。《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唐·李白〈去妇词〉:「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➌ ​ 子女对父亲姐妹的称呼。如:「姑妈」。《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且姑姪与母子孰亲?」
  2. 泛称妇女。如:「小姑独处」。《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商王大乱,沉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
  3. 出家修行的女子。如:「尼姑」、「道姑」。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逐朝每日到俺这观里来,与贫姑攀话。」
  4. 姓。如春秋时越国有姑浮。
  1. 暂且。如:「姑且一试」。《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置 zhì《國語辭典》

置 [ zhì ]

  1. 释放、赦免。《国语·郑语》:「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2. 废弃。《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3. 安放。如:「本末倒置」。《书经·说命上》:「爰立作柤,王置诸其左右。」
  4. 建立、设立。《墨子·明鬼下》:「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史记·卷五·秦本纪》:「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5. 购买、添加。如:「置产」。
  1. 驿车、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宋·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杯酒(盃酒)bēi jiǔ
(1).一杯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
(2).指饮酒。《新唐书·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盃酒间可解。”  ——《漢語大詞典》
酬赏(酬賞)chóu shǎng
亦作“醻赏”。 酬劳赏赐。《后汉书·刘瑜传》:“贫困之民,或有卖其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妻拏相见分裂。”《后汉书·桓谭传》:“是时帝方信讖,多以决定嫌疑。又醻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宋书·武帝纪下》:“其酬赏復除之科,以时论举。”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臣观此法,止是官吏以聚敛为功,欲因增羡覬幸酬赏而已。”  ——《漢語大詞典》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