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养成中馈德,留与后人言。

曾丰宋代〕《挽宜人李氏

养成中馈德,留与后人言。
翰墨其余事,诗书盖上根。
不徒为大母,犹复见曾孙。
萧瑟堂前意,青葱雨后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养成中馈后人

养成(養成)yǎng chéng
(1).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 巴金 《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
(2).教育。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令 汉 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漢語大詞典》
中馈(中饋)zhōng kuì
(1).指家中供膳诸事。《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 孔颖达 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於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汉 王粲 《出妇赋》:“竦余身兮敬事,理中馈兮恪勤。”《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那妇人答道:‘奴家职在中馈,炊爨当然。’”
(2).指酒食。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觴。” 赵幼文 校注:“《后汉书·王符传》 章怀 注:‘中馈,酒食也。’”
(3).指妻室。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张相夫人始否终泰》:“及为中馈也,善治家,尤严整。” 清 钮琇 《觚賸·汤素畹》:“ 汤 氏 素畹 ,字 雅卿 ,大都 吴啸雯 中馈也。”《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他是上年八月断弦,目下尚虚中馈。”  ——《漢語大詞典》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1.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1.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1.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后人(後人)hòu rén
(1).子孙;后裔。《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蔡沉 集传:“而又旁求俊彦之士,以开导子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易》有 蜀才 注…… 王俭 《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 王弼 后人。”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祖宗让德空嶙峋,乐事公然让后人。” 李季 《菊花石》诗:“ 洞庭湖 也没有这仇恨深,多少人家无后人。”
(2).后世的人。《书·君奭》:“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孔颖达 疏:“我不用使后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后汉书·襄楷传论》:“此盖道术所以有补於时,后人所当取鉴者也。” 宋 曾巩 《金山寺水陆堂记》:“夫废於一时,而后人不能更兴者,天下之事多如此。” 谢觉哉 《学人民的语言》:“可见很古的时候,就有用通俗易记的语言,把群众的经验,留给后人看。”
(3).后面的人;后继的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夫灶一人煬焉,则后人无从见矣。” 陈奇猷 集释:“旧注:一人煬则蔽灶之光,故后人不见之。”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 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百餘,士尽死,无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返意也。”《红楼梦》第五十回:“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 稻香老农 快写上续下去。”
(4).谓后发制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先人有夺人之志,后人有待其衰。” 杨伯峻 注:“《周礼·大司马》 贾公彦 《疏》《左传注》云:‘待敌之衰乃攻。’”
(5).谓居人之后。《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 广 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谓不在人后。”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艺的生产过程》:“成功不必在我,协助不可后人。”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