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世不有云来兴,高者道德次文艺。

曾丰宋代〕《万安簿吴公谊实浙馀杭人今书满最归欤欲竟投老未决于其间而赞之

钱唐之墟故吴地,子孙复以吴为民。百世不有云来兴,高者道德次文艺。

万安主簿今诗雄,终未得力翻得穷。犹馀妻子眼未白,不有江山囊几空。

归欤已动投簪兴,公自规模吾印證。鬻馀岂不得一丘,耕罢犹堪理三径。

陶潜张翰虽风流,彼归有激公无求。浙江兀炎古箕颍,吴公徜徉今巢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世不有云来道德文艺

百世 bǎi shì
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诗·大雅·文王》:“ 文王 孙子,本支百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 赵 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詎唯百世兴,浩气凌苍莽。”  ——《漢語大詞典》
不有 bù yǒu
无有,没有。《论语·雍也》:“不有 祝鮀 之佞,而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邢昺 疏:“若无 祝鮀 之佞,而反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害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尝誉》:“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明 刘基 《杂诗》之七:“不有千年花,安得如瓜枣。” 茅盾 《子夜》十六:“如不有政府方面之确切表示,恐各会员难免疑虑。”  ——《漢語大詞典》
云来(雲來)yún lái
(1).如云飞卷而来。 马总 《意林》卷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英辞雨集,妙句云来。” 元 岑士贵 《凌烟阁赋》:“乘舆云来,贵臣于于。”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宋 苏轼 《坤成节功德疏文》之七:“坐俟云来之养,受禄无疆;屡观甲子之周,与民同乐。” 宋 李纲 《谢亲笔札子》:“顾臣煢然衰病,未知图报之所。惟当什袭祕藏,刻之金石,传示云来,使天下后世知圣君不忘旧臣,乐取诸人以为善者。”
(3).传说中的仙山 蓬莱山 的别称。 晋 王嘉 《拾遗记·蓬莱山》:“ 蓬莱山 亦名 防丘 ,亦名 云来 。”  ——《漢語大詞典》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道德 dào dé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瓒 《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漢語大詞典》
    次 cì《國語辭典》

    次 [ cì ]

    1. 品质较差的。如:「次货」、「次品」、「次车」。
    2. 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次媳」、「次日」。《镜花缘·第四○回》:「走有半年之久,于次岁六月到了岭南。」
    1. 等第、顺序。如:「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2. 行列、队伍。《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国语·晋语三》:「失次犯令,死。」三国吴·韦昭·注:「次,行列也。」
    3. 官职、职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晋·桓温〈上疏废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
    4. 外出居住的地方、处所。如:「客次」、「舟次」。
    5. 中、间。《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6. 量词。计算动作回数的单位。如:「第三次段考」、「初次尝试」。《水浒传·第一○回》:「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
    1. 在前项之后。《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2. 依序编排。《吕氏春秋·季冬纪·季冬》:「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
    3. 临时驻扎或止宿。《楚辞·屈原·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次于陉。」
    4. 至、及。《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朝发晋京阳,夕次金谷湄。」

    次 [ zī ]

    1. 参见「次且 」条。
    文艺(文藝)wén yì
    亦作“ 文蓺 ”。
    (1).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隐於知理者,有隐於文艺者。”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蓺之高,一时莫伦。” 明 汪道昆 《洛水悲》:“论君家文艺呵,真箇是人文纪纲。”《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
    (2).指文学创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蓺,务在节宣。”
    (3).官名。即 唐 代所置之文学。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王钦若 仲至 , 仁宗 时名儒, 原叔 之子,大臣荐文艺,召试学士院。”
    (4).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曄 始传文苑, 隋 曰文学, 唐 曰文艺。”《新唐书》《金史》均有“文艺传”,记文艺家事迹。
    (5).文学与艺术。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三:“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