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江海 jiāng hǎi
(1).江和海。《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江海称其大者,以无所不容。” 唐 岑参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诗:“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苏曼殊 《本事诗》之三:“ 丹顿 拜伦 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宋 苏轼 《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3).引申为退隐。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中丞闻琴》:“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予既有江海之意,而 正孺 亦慨然有归歟之叹。”
(4).泛指四方各地。《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会 。”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江海未苏,干戈暂止。” ——《漢語大詞典》
(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宋 苏轼 《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3).引申为退隐。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中丞闻琴》:“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予既有江海之意,而 正孺 亦慨然有归歟之叹。”
(4).泛指四方各地。《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会 。”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江海未苏,干戈暂止。” ——《漢語大詞典》
藩篱(藩籬)fān lí
(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 韦昭 注:“藩篱,壁落。”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楚 师深入,战於 鸿门 ,曾无藩篱之难。”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 许杰 《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
(2).边界;屏障。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藩篱。”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江 南是两 浙 之藩篱。”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木邦 在 耿马 外,为 耿马 、 孟定 、 镇康 、 孟连 之藩篱。”
(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一二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 丁玲 《东村事件》:“人全失去了理性,在突破了藩篱之后,大家争着来动手了。”
(4).比喻界域,境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閫奥。” 清 戴名世 《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 汉 唐 之藩篱而欲以破 有宋 之堂奥,何其惑也。”
(5).用以指某一范畴。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 查尔特 一商人也,尝著《贸易新论》及《论贸易与债息之关係》两书,其於贸易差率説,虽未能尽脱藩篱,然论穀物等之贸易自由,颇有卓见。” ——《漢語大詞典》
(2).边界;屏障。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藩篱。”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江 南是两 浙 之藩篱。”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木邦 在 耿马 外,为 耿马 、 孟定 、 镇康 、 孟连 之藩篱。”
(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一二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 丁玲 《东村事件》:“人全失去了理性,在突破了藩篱之后,大家争着来动手了。”
(4).比喻界域,境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閫奥。” 清 戴名世 《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 汉 唐 之藩篱而欲以破 有宋 之堂奥,何其惑也。”
(5).用以指某一范畴。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 查尔特 一商人也,尝著《贸易新论》及《论贸易与债息之关係》两书,其於贸易差率説,虽未能尽脱藩篱,然论穀物等之贸易自由,颇有卓见。”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名-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风雷(風雷)fēng léi
(1).风和雷。《易·益》:“风雷,益。” 宋 曾巩 《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上过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风雷大作。”
(2).形容响声巨大。 唐 方干 《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 宋 苏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 珠江 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漢語大詞典》
(2).形容响声巨大。 唐 方干 《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 宋 苏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 珠江 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漢語大詞典》
掌握 zhǎng wò
(1).手掌;手中。亦喻控制的范围。《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汉王 不可必,身居 项王 掌握中数矣, 项王 怜而活之。”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 江 淮 大计,爰归掌握之间。” 瞿秋白 《乱弹·财神的神通》:“ 中国 一切穷人的生命都在地主绅士的掌握里面。”
(2).控制;主持。《宋书·恩倖传序》:“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明 刘基 《为杭州郑善止题蓬莱山图》诗:“仙人 东王公 ,掌握天纪弼帝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掌握文衡,靡役不与。”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然后就分开小组围着灯讨论,各个代表分头掌握。”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五章:“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倒在战士的怀里,船失去了掌握,立刻可怕的倾斜着在急流中乱转起来。”
(3).谓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人不是神,可是人掌握了科学,比神还厉害。”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些办法是集中了全团人的智慧订出来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愿意把它挂头上,而不愿意真正地掌握它。” ——《漢語大詞典》
(2).控制;主持。《宋书·恩倖传序》:“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明 刘基 《为杭州郑善止题蓬莱山图》诗:“仙人 东王公 ,掌握天纪弼帝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掌握文衡,靡役不与。”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然后就分开小组围着灯讨论,各个代表分头掌握。”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五章:“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倒在战士的怀里,船失去了掌握,立刻可怕的倾斜着在急流中乱转起来。”
(3).谓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人不是神,可是人掌握了科学,比神还厉害。”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些办法是集中了全团人的智慧订出来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愿意把它挂头上,而不愿意真正地掌握它。”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