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秋多寡弟兄是,朝暮往还宾主谁。

曾丰宋代〕《壬戌仲春隆庆因老留上蓝与琏老往还余续至相过浃旬言别

山立堂堂古白眉,一龙一象殿江西。春秋多寡弟兄是,朝暮往还宾主谁。

藤坐蒲团邀二妙,其间著我成三笑。无夏无夷迹自融,不儒不释心相照。

远公送出如欲留,陶令辞行如欲休。殊觉上蓝今胜践,少分前辈旧风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秋多寡弟兄朝暮往还宾主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多寡 duō guǎ
多少。《孟子·滕文公上》:“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秦汉书多同》:“或句有先后,字有多寡。”《水浒传》第四一回:“待日后出力多寡,别时另行定夺。”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兵籍之多寡,非勋戚典枢密之臣一二预知外,无一人能知其数者。”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凡十八岁以上的男女,不论财产的多寡,都有选举权。”参见“ 多少 ”。  ——《漢語大詞典》
弟兄 dì xiōng
(1).弟弟和哥哥。《墨子·非儒上》:“丧父母,三年其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唐 杨巨源 《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诗之一:“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善述 道:‘我爹做过太守,止生我弟兄两人,见今哥哥恁般富贵,我要一件衣服,就不能勾了,是怎地?’”
(2).弟弟。《元典章·吏部三·改正投下达鲁花赤》:“ 太祖皇帝 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贵。”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与那相识每会合,宾朋每同坐,都是些羊弟兄,狗哥哥。”
(3).指哥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三国志平话》卷上:“ 玄德 归宅,与二弟评议…… 张飞 言曰:‘弟兄放心,我独自去破 董卓 ,诛 吕布 。’”
(4).对同辈、同伙或对下属表示亲切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弟兄休作外,几盏儿淡酒,聊復致谢。”《水浒传》第九十回:“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 叶紫 《火》四:“现在局子里仅仅只剩了八个弟兄,你叫我拿什么来派给你呢?” 田野 《火烧岛·放下你的鞭子》:“那不幸的弟兄被反绑在木桩上,背后插着标子。”
(5).喻不相上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无辱又无荣,论文章是弟兄。”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朝暮 zhāo mù
(1).亦作“ 朝莫 ”。早晚。《周礼·春官·世妇》:“大丧,比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 唐 韦应物 《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謁无朝暮。”《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夫妻几口儿,朝暮精精致致供茶献酒供食,伏侍 宋江 。” 清 方文 《石桥怀与治》诗:“春秋多晏閒,朝暮承音旨。”
(2).不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独有极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汉书·杨恽传》:“太僕定有死罪数事,朝暮人也。” 颜师古 注:“言不久活也。”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混一车书,势在朝暮。”
(3).时时。《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为卿於 齐 ,出弔於 滕 ,王使 盖 大夫 王驩 为辅行。 王驩 朝暮见,反 齐 滕 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唐 李益 《塞下曲》之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 黄河 曲。” 陈毅 《七星岩》诗:“朝暮两相依,恰似姐妹行。”  ——《漢語大詞典》
往还(往還)wǎng huán
(1).往返;来回。《列子·黄帝》:“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晋 郭璞 《江赋》:“介鲸乘涛以出入,鯼鮆顺时而往还。”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军行迟速》:“而帝问往还几日, 懿 对以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花城》1981年第1期:“ 三姓 巴彦苏苏 之间,媒人几经往还,讨价还价,事情将成定局。”
(2).交游;交往。《魏书·刘廞传》:“ 灵太后 临朝,又与太后兄弟往还相好,太后令 廞 以诗赋授弟 元吉 。” 元 元怀 《拊掌录》:“然性介僻,不与人往还。”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九章:“可是,谁让他们又偏偏相遇,在战争的烟火中,又有那样多的往还?”  ——《漢語大詞典》
宾主(賓主)bīn zhǔ
亦作“賔主”。 宾客与主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賔主共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以 騶子 重於 齐 。适 梁 , 惠王 郊迎,执宾主之礼。” 唐 韩愈 《原道》:“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洪深 《劫后桃花》五七:“宾主刚坐定, 祝太太 忽又四面寻看。”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