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婀娜 ē nuó
亦作“妸娜”。 轻盈柔美貌。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柳》:“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兵四罗,旂常妸娜。”一本作“ 婀娜 ”。 宋 苏轼 《和子由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茅盾 《追求》五:“一个女子的婀娜的背影正在椅衖中间徘徊,吸引了 仲昭 的注意。” ——《漢語大詞典》
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大小 dà xiǎo
(1).大与小;大或小。《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审棺椁之薄厚,塋丘垄之大小。”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明 张居正 《遵谕自陈不职疏》:“然臣愚,窃以为官有崇卑,则称有难易;任有大小,则责有重轻。”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序》:“可见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和他感动力的大小,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
(2).指尊卑或长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后汉书·度尚传》:“申令军中,恣听射猎。兵士喜悦,大小皆相与从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您一行家眷,须到三五十口,大小不教伤着一个。”
(3).谓大小的程度。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不想我夜作一梦,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 张大爷 道:‘你服长短倒对了,鞋子的大小对不对?’”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同志三》:“黑洞洞的,一点也看不见,四处一摸,有小半间房子大小。”
(4).偏指大或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这们大小,读了五六年书,一个送礼的贴子还叫个老子求面下情的央及人写。”
(5).犹多少。引申指情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嚼碎狼牙,睁察大小。” 凌景埏 校注:“大小,本是对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词,这里引申指一般情况。” ——《漢語大詞典》
(2).指尊卑或长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后汉书·度尚传》:“申令军中,恣听射猎。兵士喜悦,大小皆相与从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您一行家眷,须到三五十口,大小不教伤着一个。”
(3).谓大小的程度。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不想我夜作一梦,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 张大爷 道:‘你服长短倒对了,鞋子的大小对不对?’”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同志三》:“黑洞洞的,一点也看不见,四处一摸,有小半间房子大小。”
(4).偏指大或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这们大小,读了五六年书,一个送礼的贴子还叫个老子求面下情的央及人写。”
(5).犹多少。引申指情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嚼碎狼牙,睁察大小。” 凌景埏 校注:“大小,本是对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词,这里引申指一般情况。” ——《漢語大詞典》
姑 gū《國語辭典》
姑 [ gū ]
名- 称谓:➊ 妇女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如:「舅姑」、「翁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➋ 妇女对丈夫姐妹的称呼。如:「姑嫂」、「大姑」、「小姑」。《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唐·李白〈去妇词〉:「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➌ 子女对父亲姐妹的称呼。如:「姑妈」。《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且姑姪与母子孰亲?」
- 泛称妇女。如:「小姑独处」。《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商王大乱,沉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
- 出家修行的女子。如:「尼姑」、「道姑」。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逐朝每日到俺这观里来,与贫姑攀话。」
- 姓。如春秋时越国有姑浮。
- 暂且。如:「姑且一试」。《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姑 dà gū
(1).山名,即 大孤山 ,在 江西 鄱阳湖 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 西江 中有两山孤拔,号大者为 大孤 ,小者为 小孤 ……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艷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 康郎 、 大姑 ,似螺嵌冰盘;万点风帆,若蝇矢集镜。”参见“ 大孤山 ”。
(2).称夫之姐。 ——《漢語大詞典》
(2).称夫之姐。 ——《漢語大詞典》
从儿(從兒)cóng ér
(1).以儿辈充当的从役。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采正南阳刘祖》:“旧时长吏质朴,子皆驾御,故曰从儿。” 王利器 注:“盖以儿辈充从役之事,故谓之从儿也。”
(2).犹从子。《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餘积。治疾於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 ——《漢語大詞典》
(2).犹从子。《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餘积。治疾於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 ——《漢語大詞典》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形-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