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灼灼 zhuó zhuó
(1).明亮貌。 晋 傅玄 《明月篇》:“皎皎明月光,灼灼朝日暉。” 唐 韩浚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灼灼千门晓,煇煇万井春。”《封神演义》第七五回:“ 余元 的寳剑,光华灼灼。” 鲁迅 《野草·腊叶》:“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
(2).鲜明貌。《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晋 陆机 《拟青青河畔草》诗:“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唐 杨衡 《寄赠田仓曹湾》诗:“芳兰媚庭除,灼灼红英舒。”《花月痕》第十三回:“隔水望芙蕖,芙渠红灼灼。”
(3).明白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天下福若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咎败灼灼若此,岂可以忽哉!” 颜师古 注:“灼灼,明白貌也。”
(4).彰著貌。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 唐 李贺 《公莫舞歌》序:“会中壮士,灼灼於人。” 叶葱奇 注:“昭昭在人耳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名藏书家,代有其人, 汉 则 刘向 桓谭 ……皆灼灼者。” 王闿运 《陆建瀛传》:“ 陆 之治江,灼灼有能。”
(5).盛烈貌。《文选·陆云〈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 李周翰 注:“灼灼,盛烈貌。”
(6).炙热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7).思念殷切貌;热切貌。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足下晚各何以?恒灼灼。” 唐 乔知之 《定情篇》:“更忆娼家楼,夫婿事封侯,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8). 蜀 美女名。 前蜀 韦庄 《伤灼灼》诗:“尝闻 灼灼 丽於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旧注:“ 灼灼 , 蜀 之丽人也。” ——《漢語大詞典》
(2).鲜明貌。《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晋 陆机 《拟青青河畔草》诗:“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唐 杨衡 《寄赠田仓曹湾》诗:“芳兰媚庭除,灼灼红英舒。”《花月痕》第十三回:“隔水望芙蕖,芙渠红灼灼。”
(3).明白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天下福若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咎败灼灼若此,岂可以忽哉!” 颜师古 注:“灼灼,明白貌也。”
(4).彰著貌。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 唐 李贺 《公莫舞歌》序:“会中壮士,灼灼於人。” 叶葱奇 注:“昭昭在人耳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名藏书家,代有其人, 汉 则 刘向 桓谭 ……皆灼灼者。” 王闿运 《陆建瀛传》:“ 陆 之治江,灼灼有能。”
(5).盛烈貌。《文选·陆云〈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 李周翰 注:“灼灼,盛烈貌。”
(6).炙热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7).思念殷切貌;热切貌。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足下晚各何以?恒灼灼。” 唐 乔知之 《定情篇》:“更忆娼家楼,夫婿事封侯,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8). 蜀 美女名。 前蜀 韦庄 《伤灼灼》诗:“尝闻 灼灼 丽於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旧注:“ 灼灼 , 蜀 之丽人也。” ——《漢語大詞典》
明月珠 míng yuè zhū
即夜光珠。因珠光晶莹似月光,故名。《史记·李斯列传》:“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唐 韩愈 《别赵子》诗:“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参见“ 明月 ”。 ——《漢語大詞典》
产 ( 產 産 ) chǎn
产 [ chǎn ]
- 人或动物生子:~子。~卵。~妇。助~士。
- 制造,养种植或自然生长:工业生~。~值。
- 制造、养、种植或自然生长的东西:土~。特~。
- 生出,出现:~生。出~。~地。
- 财物:财~。遗~。~权。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深渊(深淵)shēn yuān
深潭。常用以比喻危险境地。《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黿转入深渊,其后时时出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且 汤 既胜 夏 ,犹有慙德,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巴金 《灭亡》第六章:“她又觉得自己前面就横着一个深渊,她自己是立在悬崖上的。” ——《漢語大詞典》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名-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助-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