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宴乐嘉宾,既献且酬。

郊庙朝会歌辞宋代〕《淳化乡饮酒三十三章 其一

鹿鸣呦呦,命侣与俦。宴乐嘉宾,既献且酬。献酬有序,休祉无疆。

展矣君子,邦家之光。

鹿鸣呦呦,在彼中林。宴乐嘉宾,式昭德音。德音愔愔,既乐且湛。

允矣君子,实慰我心。

鹿鸣呦呦,在彼高冈。宴乐嘉宾,吹笙鼓簧。币帛戋戋,礼仪蹡蹡。

乐只君子,利用宾王。

鹿鸣相呼,聚泽之蒲。我乐嘉宾,鼓瑟吹竽。我命旨酒,以燕以娱。

何以赠之,玄纁粲如。

鹿鸣相邀,聚场之苗。我美嘉宾,令名孔昭。我命旨酒,以歌以谣。

何以置之,大君之朝。

鹿鸣相应,聚山之荆。我燕嘉宾,鼓簧吹笙。我命旨酒,以逢以迎。

何以荐之,扬于王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宴乐嘉宾

宴乐(讌樂)yàn lè
(1).安乐。《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高亨 注:“宴,安也。”
(2).宴饮欢乐。《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后汉书·董卓传》:“ 卓 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餘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尝於便殿与 贵妃 同宴乐, 禄山 每就坐,不拜上而拜 贵妃 。”  ——《漢語大詞典》
嘉宾(嘉賓,嘉賔)jiā bīn
亦作“ 嘉賔 ”。
(1).贵客。《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汉 焦赣 《易林·困之临》:“用彼嘉賔,政平且均,螟虫不作,民得安寧。” 南朝 梁 沈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我有嘉賔,实惟愷悌。” 宋 王安石 《和舍弟舟上示沈道源》诗:“还装欲尽喜舟轻,更喜嘉宾伴此行。”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嘉賔偶然集,经史谈纵横。” 陈毅 《陪巴西朋友访杭州·梅家坞即兴》诗:“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2).雀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雀,一名嘉宾,言常栖集人家,如宾客也。” 唐 李峤 《雀》诗:“大厦初成日,嘉宾集杏梁。”  ——《漢語大詞典》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献 ( 獻 ) xiàn
献 [ xiàn ]
  1.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贡~。捐~。~身。~礼。借花~佛。
  2. 表现出来:~技。~艺。~媚。~丑。
  3.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酬 chóu《國語辭典》

酬 [ chóu ]

  1. 勸酒、敬酒。《玉篇·酉部》:「酬,勸也。」《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下官代他酬老先生一盃。」
  2. 贈與。《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弔諸葛》:「命童子取銀一錠,以酬潤筆之資。」
  3. 報答。如:「酬謝」。《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為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詩:「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心剖出酬知己。」
  4. 應對、唱和。《晉書·卷六二·劉琨傳》:「諶素無奇略,以常詞酬和。」《元史·卷一七○·張昉傳》:「左酬右答,咸得其當。」
  5. 實現、償願。如:「壯志未酬」。宋·陸游〈倚樓〉詩:「未酬馬上功名願,已是人間老大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