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天下,何乐如之。
关雎于飞,洲渚之湄。自家刑国,乐且有仪。
郁郁芳兰,幽人撷之。温温恭人,哲后求之。
求之无斁,寤寐所属。罄尔一心,受天百禄。
郁郁芳兰,雨露滋之。温温恭人,圭组縻之。
郁郁芳兰,佩服珍之。温温恭人,福履绥之。
关雎跄跄,集水之央。好求贤辅,同扬德光。
蘋蘩芳滋,同谁掇之。愿言贤德,靡日不思。
偶其贤德,辅成己职。永配玉音,服之无斁。
洁其粢盛,中心匪宁。荐于宗庙,助君德馨。
贤淑来思,人之表仪。风化天下,何乐如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化(風化)fēng huà
(1).犹风教;风气。《诗·豳风·七月序》:“ 周公 遭变,故陈 后稷 先公风化之所由。”《后汉书·第五伦传》:“ 光武 承 王莽 之餘,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 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羣臣而下不忌。厉精治 蜀 ,风化肃然。”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风化渐开,始有用贝代币者。今 美洲 土番,犹有螺殻钱,即 中国 古时之贝,可为风化初开之证。”
(2).指风俗。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廉使长厚》:“此亦厚风化之一端,故记之。”
(3).指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四折:“那里是正押《毛诗》韵!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周庠 ﹞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关于女人》:“正像正人君子骂女人奢侈,板着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的欣赏肉感的大腿文化。”
(4).旧指某些虫鸟不经直接交配而生育。《庄子·天运》:“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风化。” 郭象 注:“鶂以眸子相视。虫以鸣声相应。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5).指将人或物暴弃于自然界,任其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天明,岭上差人下来,将 解珍 、 解宝 尸首,就风化在岭上。”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后记》:“其俗先将死尸盛船棺,悬于高山绝壁,听其风化。”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一眼。”
(6).特指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的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城访古》:“碑文已经十分漫漶,用水蘸湿,始得一一辨认,再隔若干年代是会完全风化的。” 艾青 《双尖山》诗:“ 千丈岩 ,高千丈,久远的年代和风化的力量,把它劈成了广阔的纵断面。”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玛瑙就是变质的火成岩,经过天长日久腐蚀风化而成的。”
(7).化学上指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在空气中失去结晶水。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漢語大詞典》
(2).指风俗。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廉使长厚》:“此亦厚风化之一端,故记之。”
(3).指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四折:“那里是正押《毛诗》韵!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周庠 ﹞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关于女人》:“正像正人君子骂女人奢侈,板着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的欣赏肉感的大腿文化。”
(4).旧指某些虫鸟不经直接交配而生育。《庄子·天运》:“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风化。” 郭象 注:“鶂以眸子相视。虫以鸣声相应。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5).指将人或物暴弃于自然界,任其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天明,岭上差人下来,将 解珍 、 解宝 尸首,就风化在岭上。”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后记》:“其俗先将死尸盛船棺,悬于高山绝壁,听其风化。”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一眼。”
(6).特指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的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城访古》:“碑文已经十分漫漶,用水蘸湿,始得一一辨认,再隔若干年代是会完全风化的。” 艾青 《双尖山》诗:“ 千丈岩 ,高千丈,久远的年代和风化的力量,把它劈成了广阔的纵断面。”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玛瑙就是变质的火成岩,经过天长日久腐蚀风化而成的。”
(7).化学上指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在空气中失去结晶水。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漢語大詞典》
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 笑:这事太可~了。
-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 姓。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