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卜宅他乡得偃休,忘怀遇坎复乘流。

胡世将宋代〕《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 其二

卜宅他乡得偃休,忘怀遇坎复乘流。功高天地云龙会,心寄丘园水石幽。

墨客骚人多赋咏,金堂玉室纵追游。公念问舍真无负,自是豪英百尺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卜宅他乡偃休忘怀乘流

卜宅 bǔ zhái
(1).占卜决定建都的地方。《书·召诰》:“太保朝至于 洛 ,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2).选择住地。 唐 杜甫 《为农》诗:“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潘飞声 《移居横浜桥》诗之四:“ 陶潜 爱卜宅, 沈约 赋郊居。”
(3).占卜选择墓地。《礼记·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占者皮弁。” 孔颖达 疏:“宅谓葬地。” 清 顾炎武 《送归高士之淮上》诗:“卜宅已安王考兆,携书还归故人斋。”  ——《漢語大詞典》
他乡(他鄉)tā xiāng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唐 杜甫 《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诗:“离亭非旧国,春色是他乡。” 艾青 《在世界的这一边》诗:“也不是他乡遇见了故知,许多人都从来不曾见面。”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偃休 yǎn xiū
休息。 宋 欧阳修 《画舫斋记》:“凡偃休於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宋 王安石 《张氏静居院》诗:“老矣归偃休,买地斸荒芜。”  ——《漢語大詞典》
忘怀(忘懷)wàng huái
(1).不介意;不放在心上。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词:“君看 庄生 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元 张昱 《西山亭留题》诗:“英雄有恨餘湖水,天地忘怀入酒杯。”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三章:“ 白知时 在迈过贞女坊,奔上马路时,是这样为他同姓的古女叹息,把自己的命运倒暂时的忘怀了。”
(2).忘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我到忘怀了,还有一件事,昨日途中偶逢 佛印 禪师,他説云游去了。有书一纸,寄与老爷。”《说唐》第二四回:“你原来就是 程一郎 哥,我一时忘怀,多多有罪。”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他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
(3).用以形容精神专注而遗忘一切。《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萧颖士 ﹞有时读书到忘怀之处,还认做 杜亮 在傍,抬头不见,便掩卷而泣。”
(4).无拘无束。 宋 苏轼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浮游云释嶠,燕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小童二人频频斟酒,三个客人忘怀大釂。”  ——《漢語大詞典》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1.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2.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3.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4.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5.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1.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2. 姓。如汉代有遇冲。
坎 kǎn《國語辭典》

坎 [ kǎn ]

  1. 坑穴,地面凹陷處。《禮記·檀弓下》:「其坎深不至於泉。」《漢書·卷五四·蘇建傳》:「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2.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為☵,代表水。➋ ​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坎(☵)​上。象重重險難之義。《易經·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唐·孔穎達·正義:「兩坎相重,謂之重險。」
  3. 姓。如明代有坎輝。
  1. 形容擊鼓聲。《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漢·毛亨·傳:「坎坎,擊鼓聲。」
  2. 形容砍伐樹木的聲音。《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漢·毛亨·傳:「坎坎,伐檀聲。」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乘流 chéng liú
(1).顺着水流。 汉 枚乘 《七发》:“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南史·梁武帝纪上》:“四更中无雨而水暴长,众军乘流齐进。”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二:“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 白浪不曾忧。”
(2).指顺应社会潮流。 汉 贾谊 《鵩鸟赋》:“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 唐 崔曙 《送薛据州之宋州》诗:“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
(3).谓凭借江河。流,水流,河流。《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 吴蜀 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
(4).犹乘舟。 唐 李白 《姑熟溪》诗:“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唐 薛能 《送人自苏州之长沙县官》诗:“驱马復乘流,何时发 虎丘 ?”
(5).谓继承传统。《文选·扬雄〈长杨赋〉》:“逮至 圣文 ,随风乘流,方垂意於至寧。” 李善 注:“随风乘流,言顺从 高祖 之风流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