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有形无调,打不出,别离情。

高濂明代〕《声声令 鼓子

马嵬香散,羯鼓尘生。花枝解惜旧时声。把皮腔幻出,日边急,雨中鸣。

俨风走、渔阳甲兵。恨到无声。方是怨,几时平。鼓催刻漏梦魂惊。

有形无调,打不出,别离情。都付与、东风战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有形别离

有形 yǒu xíng
有形状的、感官能感觉到的。《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晋 木华 《海赋》:“甄有形於无欲,永悠悠以长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仁加有形,化洽无外。”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烧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调 ( 調 ) tiáo/diào/zhōu
调 [ tiáo ]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和。~谐。风~雨顺。饮食失~。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配。~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停。~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盈虚。
  5. 调理使康复:~养。~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鹰隼。
  7. 挑逗;戏弄:~笑。~情。~戏。酒后相~。
调 [ diào ]
  1. 乐曲;乐谱:曲~。采菱~。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五声~式。
  3. 语音上的声调:~号。~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格~。
  7. 选调;提拨:从基层~选干部。
  8. 调动:岗位~整。
  9. 征集;征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研。内查外~。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档。
  12. 调换:~座位。
调 [ zhōu ]
     ◎ 朝,早晨:《广韵·平尤》:“~,朝也。”
打 dǎ/dá《國語辭典》

打 [ dǎ ]

  1. 击、敲击。如:「打铁趁热」。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三首之二:「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
  2. 攻击、战斗。如:「打斗」、「打架」、「打仗」。
  3. 消除、除去。如:「打虫」、「打胎」。
  4. 发出、放出。如:「打雷」、「打电报」、「打信号」、「打电话」。
  5. 注入、刺入。如:「打针」、「给车胎打气」。
  6. 做、订制。如:「打造」、「打手饰」、「打毛衣」。《红楼梦·第三五回》:「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7. 举、持。如:「打伞」、「打灯笼」。《三国演义·第一回》:「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
  8. 取、收。如:「打柴」、「打水」、「打鱼」、「打野食」。
  9. 购买。如:「打油」、「打酒」、「打年货」。
  10. 转动、拨动。如:「打舵」、「打算盘」、「打方向盘」。
  11. 凿开、揭开。如:「打井」、「打洞」、「打开锅盖」。
  12. 破开、摔开。如:「打蛋」、「不小心把碗打了!」
  13. 印上、画上。如:「打字」、「打样」、「打邮戳」、「打粉底」。《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
  14. 涂抹。如:「打腊」、「打亮光漆」。
  15. 立、定出、计算。如:「打主意」、「打草稿」、「打基础」、「精打细算」。
  16. 使用、采用。如:「打比喻」、「打诳语」、「打官腔」。
  17. 担任、从事。如:「打工」、「打杂」、「打游击战」。
  18. 表人体所产生的动作,意义常因动作而异。如:「打滚」、「打寒噤」、「打呵欠」、「打瞌睡」、「打手势」。
  19. 与人交往、寒暄。如:「打交道」、「打招呼」、「打照面」。
  1. 武术、武功。如:「武打」、「教打」、「练打」。
  2. 姓。如宋代的丹流国有打击。
  1. 自、从。如:「您打那里来?」、「打现在起,我要发奋用功。」

打 [ dá ]

  1. 量词。计算物品的单位。为英文 dozen的音译。十二个为一打。如:「一打毛巾」、「两打铅笔」。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别离(别離)bié lí
离别。《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清 孙枝蔚 《将之屯留省五兄大宗留别宾贤羽吉舟次》诗:“昆弟非路人,焉敢久别离?” 郁达夫 《孤独》:“最好的朋友,在暮秋草木凋谢的时候,要分东分西的别离,你看悲哀不悲哀呀!”  ——《漢語大詞典》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