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封豕从何来,荐食良可吁。

李昱明代〕《菜圃为邻畜残而作

孟尝久不作,吾徒食无鱼。长斋坐清昼,赖此田中蔬。

仆夫勤灌溉,引水通沟渠。青青日已长,尽是辛苦馀。

封豕从何来,荐食良可吁。一残枝蔓伤,再则根祗除。

遂令苍翠场,转盼成空虚。嗟我在羁旅,草野聊暂居。

惜无樊篱固,怅望徒踟躇。踟躇将奈何,屏弃犁与锄。

学圃圣所鄙,且读窗下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封豕荐食

封豕 fēng shǐ
(1).大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封豕。”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注:“封豕,大猪。”
(2).比喻贪暴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伯封 ﹞实有豕心,贪惏无饜,忿纇无期,谓之封豕。”《旧唐书·李密传》:“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 陈毅 《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
(3).喻暴虐残害。《文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 秦 ,封豕其士,窫窳其民。”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以喻 秦 贪婪,残食其人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孝顺帝纪上》:“郡县设令,封豕黎民。”
(4).星宿名。奎宿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瀆。”  ——《漢語大詞典》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荐食(薦食)jiàn shí
不断吞食;不断吞并。《左传·定公四年》:“ 吴 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杜预 注:“荐,数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天不厌乱, 胡羯 未殄,鴟鸣狼噬,荐食 河 北。” 严复 《原强》:“ 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南奄 身毒 ,北暨 俄罗 ,幅度之大,古未有也。”
不断吞食;不断吞并。荐,通“ 洊 ”。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岛酋海宄,兇逊再生,竞为长蛇,荐食我 吴 ,侯灵在焉,能无怒乎?”  ——《漢語大詞典》
良 liáng《國語辭典》

良 [ liáng ]

  1. 善、美好。如:「良師」、「優良」、「良宵」。《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2. 賢明。如:「賢良」。唐·韓愈〈原毀〉:「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3. 天生的、本能的。如:「良知」、「良能」。
  1. 善良的人。如:「除暴安良」。《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誅罰良善,日以益 甚。」
  2.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良霄。
  1. 確實、果然,表示肯定。《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2. 很、甚。如:「良久」、「感觸良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仁兄所見良是。」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吁 xū/yù《國語辭典》

吁 [ xū ]

  1. 表示惊叹、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辞,惊语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吁!汉帝之德,侯其袆而。」唐·韩愈〈进学解〉:「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1. 叹息。如:「长吁短叹」。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五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宋·刘宰〈野犬行〉:「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
  1. 忧愁。《诗经·周南·卷耳》:「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