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献纳(獻納)xiàn nà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漢語大詞典》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漢語大詞典》
趋 ( 趨 ) qū/cù
趋 [ qū ]
- 快走:~走。~进。~前。~奉。~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 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大势所~。
- 鹅或蛇伸头咬人。
- 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利。~光性。
- ◎ 古同“促”,催促;急速。
金马(金馬)jīn mǎ
(1).金制的马匹。《汉书·张骞传》:“天子既好 宛 马,闻之甘心,使壮士 车令 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 宛王 贰师城 善马……﹝ 宛王 ﹞遂不肯予 汉 使。 汉 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校雠(校讎,校讐)jiào chóu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漢語大詞典》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漢語大詞典》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动-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石渠 shí qú
(1).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见“ 石渠阁 ”。 ——《漢語大詞典》
(2).见“ 石渠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